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作品的创新与二度创作

音乐作品的创新与二度创作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这里的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作,这是一度创作;表演指的是演唱家、演奏家对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演绎,这是二度创作;欣赏指的是听众在观看、倾听演唱家、演奏家演绎作曲家作品时产生的情感,这是三度创作。由此我们先讨论“为什么产生二度创作”。这种未完成性是二度创作存在的基础。文本(曲谱)定型后,二度创作就是演唱、演奏者如何演绎表现作品。因此,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包括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音乐作品的创新与二度创作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艺术成果都需经历创作—表演(唱奏)—欣赏三度创造过程。”[1]这里的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作,这是一度创作;表演指的是演唱家、演奏家对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演绎,这是二度创作;欣赏指的是听众在观看、倾听演唱家、演奏家演绎作曲家作品时产生的情感,这是三度创作。

由此我们先讨论“为什么产生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是音乐艺术在创作上显著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这个特征是由于音乐具有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显著的不同点而产生的。音乐艺术与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作品不同,它是一种听觉和时间上的艺术,要经历从无声到有声的演变,音乐作品不存在“一下子”就以全貌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现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永远是一种未完成性。这种未完成性是二度创作存在的基础。对音乐艺术来说,曲作者提供的文本(曲谱)是一度创作,演唱者、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依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和自己的艺术风格,揭示作品的内涵和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个音乐形象相对于一度创作,一方面具有延续性,它是在一度创作基础上完成的,另一方面它又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具有演唱者或演奏者的个性品格。这就是为什么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唱家能演绎出不同风格的原因。

任何一件音乐作品,都是由文本(曲谱)和音响组成的。文本(曲谱)定型后,二度创作就是演唱、演奏者如何演绎表现作品。但是,当面对非文本或者文本(曲谱)尚处于未完成或不完善阶段的状况时,二度创作的任务就是要把不完整的作品进行完善。也就是说,相对于作曲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所经历的“创作—表演—欣赏”而言,处于非文本状态的民间音乐要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经历的过程应包括“采风(田野调查)—二度创作(创编)—表演—欣赏”的四个环节,其中的“二度创作”环节相当于作曲家的“创作”环节,所以,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与一般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表演”不是一回事。(www.xing528.com)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三个不同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可简称为“创、演、听”。三个环节中的“创”和“演”都不是人的本能,而是经过训练而才能获得的技能。音乐创作是创作者对劳动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它以乐谱(文本)或口耳相传相对固定(非文本)的形式存在,这种情感体验属于个体;音乐表演是表演者对创作者的作品的理解演绎,在创作者情感(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表演者的情感体验,对音乐形成自己理解、处理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准确、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这种情感体验既属于表演者个体,也属于表演者与创作者的对话。音乐欣赏是受众对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与受众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才可能广为流传。但凡历史上成功的名作,无不经历了这个过程。

因此,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包括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建立在曲作品基础上的作品演绎过程,“指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对音乐形成自己理解、处理和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另一个层次是在整理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文本或非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原来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作品改编过程。民间音乐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既记载了人类不同群体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区域民众风土人情的展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民间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之中,成功地孕育出其他专业性的音乐形式,并对它们产生影响。音乐史上的名作,大都具有民间音乐的基因,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的再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