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拍板眼: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节奏研究

拍板眼: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节奏研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拍”因打击乐器“拍板”而得名。自公元13世纪起,具有小节意义的“拍”和作为乐曲基本时值单位的“字”,逐渐被“板”和“眼”所替代。“散板”为自由节拍,只在乐句末击一板,名“底板”,又称“截板”“绝板”。“慢板”为“一板三眼”,相当于今天的四拍子,其中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快板”又名“流水板”,为“有板无眼”,相当于现今的一拍子。

拍板眼: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节奏研究

“拍”因打击乐器“拍板”而得名。早期的“拍”仅指乐曲的乐章或段,琴曲《胡笳十八拍》全曲共十八个乐段,表明以其一个乐段为“一拍”。到了唐代,拍的含义变成现代记谱法的小节,用于衡量乐曲的长度。后来“拍”又以“字”为乐曲的基本时值单位。

自公元13世纪起,具有小节意义的“拍”和作为乐曲基本时值单位的“字”,逐渐被“板”和“眼”所替代。“板”承袭了“拍”为节拍的含义,故“一板”仍为一小节。但不同的是“板”在小节中仍具有一拍的时值,“眼”等同于“字”,故“一眼”亦相当于现代的一拍。“板”又细分为“散、慢、中、快”四种。“散板”为自由节拍,只在乐句末击一板,名“底板”,又称“截板”“绝板”。“慢板”为“一板三眼”,相当于今天的四拍子,其中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中板”为“一板一眼”,相当于现今的二拍子,其中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又名“流水板”,为“有板无眼”,相当于现今的一拍子。

[1]《礼记·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2]《礼记·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3]《尚书·虞书·舜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4]《礼记·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5]《礼记·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

[6]《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页。

[7]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序2。

[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9]《史记·孔子世家》,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19页。

[10]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1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14]《史记·律书》,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72-173页。(www.xing528.com)

[15]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6]《吕氏春秋·音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7页。

[1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18]《淮南子·原道训》,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8页。

[19]王子初:《论中国音乐史料系统的重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0]《吕氏春秋·长见》,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6页。

[21]《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九·杨收传》,中华书局,第5393页。

[22]缪天瑞《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第101页。

[2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44页。

[24]《书经·虞书·舜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5]《战国策·燕策三》,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14页。

[26]转引自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27]《礼记·礼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71页。

[28]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441-442页。

[29]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