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阶之间的二、五声与七声的比较及优化

音阶之间的二、五声与七声的比较及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五声还是七声音阶,一旦宫音的高度位置确定,其他各音的高度也就确定了。第三层含义是指与第二项“宫音”高度相同的各五声或七声调式构成的“宫系统”。宫音确定了,全部五声音阶各级的音高就确定了。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中的声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系特色。编钟发音相当准确,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基本为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十二律齐备,基本按姑洗为宫古七声音阶排列,可以旋宫转调。

音阶之间的二、五声与七声的比较及优化

我国传统音乐黄钟为主的宫调五声音阶的律名、唱名、律数如表3-1:

表3-1

古人把五声与四季、五方、五行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相互联系的系统,如表3-2:

表3-2

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即它们的音高都是随着调子转移的。但是相邻两音的距离却是不变的,只要第一级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确定了。由于当五声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音程关系,因此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此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所以古人通常以“宫”为音的起点,即《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18]。

在中国传统乐理中,“宫”的意义通常有三:第一层含义是阶名之一,即“宫声”或“宫音”。宫音历来被视为众“音”之首,被视为“音主”,在中国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五声还是七声音阶,一旦宫音的高度位置确定,其他各音(如商、角、徵等)的高度也就确定了。第二层含义是自起始律到相生第六次所得的那一律,七个律位排成的七声音阶构成“一宫”,一般以起始律命名,如“黄钟宫”“林钟宫”等。第三层含义是指与第二项“宫音”高度相同的各五声或七声调式构成的“宫系统”。这三种含义中以第一种为基本义。

宫音确定了,全部五声音阶各级的音高就确定了。所以尽管五声中各音的音高是不固定的,它们会随着宫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当五声的声名被刻在钟一类乐器相对应的发音部位上,则其音高相对固定。这与钢琴的键盘上白键、黑键排列有序,中央C位置定下来后,其余的音便相对固定的道理是一样的。“五音”“七声”相当于首调的唱名,“十二律”对应的便是固定音高的音名。这样,在演奏不同调或带有旋宫转调的乐曲时,就需要其他声名来补充。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中的声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系特色。

曾侯乙编钟,其钟身、钟架、挂钩等部位共有铭文约3700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音名、阶名、调式、八度组、旋宫法、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编钟发音相当准确,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基本为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十二律齐备,基本按姑洗(约相当于C1)为宫古七声音阶排列,可以旋宫转调。曾侯乙编钟有2800多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地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之间的对照情况。所见的律名共有28个,其中有8个见于传统的十二律,另有18个不见于传统的十二律。通过对钟铭的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体系乐理中,大、小、增、减等各钟音程概念和八度音组概念在曾侯乙编钟的标音铭文中应有尽有,而且完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表达方法。[19]

编钟在乐器中具有“音标”的作用。《吕氏春秋·长见》中有一段记载很能说明这一点:“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20]曾侯乙编钟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半音齐全,编钟的每组音均以钟的隧部发音为准,每个声名都刻在各钟与其音高相对应的发音部位,从而使钟上每个声名的音高固定不变。乐律铭文的设计者觉察到在五声音阶中大三度是唯一的特殊音程,编钟演奏者只要把握编钟上诸声中的大三度音程关系,就很容易识别所奏乐曲的调性,亦方便移调演奏。后来,由于对于具有固定高度的十二个半音,一般常用“黄钟”“大吕”等律名来表示,故曾侯乙编钟式的十二种声名在其后的文献中未见广泛应用。之后,我国古代音乐常用的声名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谓之“正声”,对五正声之外的其他音,则称之为“变声”。

某些音按一定关系围绕一个中心音(主音)组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体系称为调式,大部分乐曲都会在主音上结束。调式中的音在八度范围内由高到低、从主音到主音顺序排列,称为“音阶”。我国传统乐学中,一般以“声”“调”表示“调式”,通常所说的五声音阶,泛指由五声正音构成的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五声分别做主音构成的调式:

宫调:do  re  mi  sol la  do

商调:re  mi  sol la  do  re

角调:mi  sol la  do  re  mi

徵调:sol la  do  re  mi  sol

羽调:la  do  re  mi  sol la

宫商角徵羽五声作为传统音乐的主干,被称为“正音”,与正音距离半音关系的音为“偏音”。表示半音用“清”或“变”,偏音比正音高半音的为“清”,相当于西方音乐的“#”,低半音的为“变”,相当于西方音乐的“b”。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征”的。把“清角(fa)”与“变宫(si)”加上,就得到八度七声音阶:(www.xing528.com)

音名: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变宫 宫

律名:黄钟 太簇 姑洗 仲吕 林钟  南吕 应钟 清黄钟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这些调式的主音,都可以对应于一个“律”,这样,就可以得到六十(以五声计)或八十四(以七声计)个调。比如黄钟宫、太簇宫、中吕宫、林钟商、无射商、夹钟角、大吕徵、夷则羽等。由于不同的“声”作为主音,使不同调中的半音位置不一样,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如同西方音乐中以“1”为主音的大调式和以“6”为主音的小调式所具备的色彩不一样。

每一个调的主音都可以对应十二律中的一个,作为本调的音高标准,即调高。调高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被称为“均”,“均”的意思与“韵”同。《新唐书·杨收传》说:“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21]所以,音乐中的“均”好比诗词中的“韵”。音乐作品中只用一个均,即只用一种调高,就如一韵到底的诗词作品;诗词作品押几个韵,称转韵,这种“转韵”在音乐作品中就是“转均”,即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包含几种不同的调高。中国很早就发现在一个八度之内可以分为十二律,故在音乐作品中一共有十二均。中国音乐中的音阶,不论是五声还是七声,在排列上都是从宫音开始的,因此,宫音的高度就成了“均”的标志,这样原本为声名的“宫”,就成为“均”的同义词。如“黄钟均”,即宫音高度为黄钟(C)的均,亦称“黄钟宫”;“大吕均”,即宫音高度为大吕(#C)的均,亦称“大吕宫”;等等。

图2-5 十二律在键盘上的分布

中国传统音乐多使用五声音阶,但中国音乐史上从不乏七声音阶。由于半音的位置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构成三种七声音阶,即古音阶(旧音阶、正声音阶)、清商音阶和新音阶。

古音阶,又称正声音阶、雅乐音阶,指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五正声加两个变声(变徵、变宫)的七声音阶形式,半音在四度、五度和七度、八度之间,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的七声音阶,古代文献记载上所谓的“七声”,多半指的是这种音阶形式,称为“旧音阶”。变徵、变宫是古音阶中的二变,“变徵”在十二律中,指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通常指较徵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fa),也有指较角音上一律之音(即清角,相当于fa);“变宫”是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在十二律中,有指较宫音下一律之音(相当于si),亦有较羽音上一律之音(相当于bsi)。古代有以变徵、变宫为主音的调式,荆轲刺秦王前的易水送别即有所谓“变徵之声”。

清商音阶,《宋史·乐志》云为俗乐的七声,杨荫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纲》中称为“清商音阶”或“俗乐音阶”,有些论著也称为“燕乐音阶”。它的两个半音在第三、四音级之间以及第六、七音级之间,五个正声之外,以清角为第四音级,清羽为第七音级,以构成七声音阶。其音列为:宫、商、角、清角、徵、羽、清羽。清商音阶的七音形式,是两汉、魏晋以来相和歌与清商乐中所用的一种音阶。

新音阶,指的是后来出现的半音在三度、四度以及七度、八度之间的七声音阶,即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清宫(现代唱名:1、2、3、4、5、6、7、1),称为“新音阶”。

正声音阶、清商音阶、新音阶的音阶形式如下:

正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清宫。

清商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清羽、清宫。

新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清宫。

虽然我国传统音乐中不乏七声音阶,“但是在中国广大地区,五声音阶始终站着重要的地位”[22]。以宫、商、角、徵、羽五个正声为主,在五音中,古人通常以“宫”音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音级,相当于今天首唱名中的do音。以变徵、变宫、清角、闰四个偏音为辅,五声音阶与不同七声音阶混合,派生出六声、八声、九声音阶,但均遵循“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23]的原则烘托五声。从音程和谐度看五声音阶,它没有尖锐刺激性的小二度和大七度,更没有增四度、减五度的魔鬼音程,音阶内各音级之间形成简单整数比的谐音音程。音级间虽有主次之分,但无强烈的倾向,偏音虽为音阶所固有,但不同于西方的临时变化音和有自身功能的音级含义,在音阶上表现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