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讨论与研究

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讨论与研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和成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音乐事业的协调发展。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做以下划分: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应该占何种地位问题的讨论阶段。这个时期,很多音乐家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施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讨论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和成就。其教育思想反映出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另一方面尽快适应时代变化,尊重音乐艺术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音乐事业的协调发展。在这种音乐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做以下划分: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应该占何种地位问题的讨论阶段。1951年,南京市组织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座谈会”,会后形成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座谈会纪要》显示,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认同“我们的音乐教育总原则是新民主主义的音乐教育,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音乐教育”[69]。这个讨论属于当时全国范围讨论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围绕音乐教育目的、方针、课程标准与教学问题、师资等问题展开讨论。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主张将民间音乐纳入音乐课堂教学,许多学校还具体划分了民歌在教材中所占比例。[70]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曾撰《谈谈中学的音乐教育》一文,对编写教材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选材可以从中国革命的、苏联的、世界革命的、中国民间的几方面进行,其中谈到唱民歌问题,他认为毫无疑问是应该唱的。他指出:“在丰富的民族艺术宝藏中,最优秀的作品不仅对音乐工作者有极大的益处,就是对广大的青年也有不少教育意义:除了感受并深深地体会那种纯真的、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感情之外,也可以深刻地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艺术。”[71]这个观点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过时,且历时弥久愈凸显其闪烁的真知灼见。

但是,轻视音乐教育的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端倪初显。有许多教师面对轻视音乐艺术教育的现象,愤然质问:“这些同志学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大概有一页书粘住了,翻来翻去就是没有看到‘美育’这一页”,“难道我们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些精神呆滞、没有一点艺术趣味的人么?”[72]在音乐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的注意就非常不够,也可以说是整个音乐工作中较薄弱的一方面”[7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教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为主,相关研究极少。

1979年、1980年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关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讨论活跃。许多著名音乐家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贺绿汀先生指出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但如果只教唱几首一般的歌曲,这是不会引起中学生的兴趣的”[74]。潘奇呼吁“十分希望我国最高教育部门和各级有关领导,把重视美育、重视音乐教育的理论、愿望和大家的不断呼吁尽快地变为现实”[75]。

1985年,贺绿汀先生在全国中等师范音乐教材讲习会上的发言中对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做了这样的强调:“教材编选是一门大学问,中小幼兴趣和程度都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兴趣。首先应编选公认的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民歌、民间音乐,经过考验的、大家喜欢的创作歌曲。”[76]周大风先生专门对教材内容问题进行了讨论,“教材中,以西洋传入的音乐语言及技法创作的歌曲占大多数(包括译词、填词及新创作的),而以我国民族音乐语言和语法所构成的歌曲(包括改编及创作的),则极为少见”,[77]针对我国学校教育中风行欧洲风味的教材歌曲以及音乐教育的结构和方法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源在于“我们未能抓住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他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歌有我国这样丰富,认为将各地的民歌“适当地改动一些歌词,配上与民歌风格相协调的民族化伴奏,或改变成合唱曲,作为教材是比较理想的”。所以,“应着重注意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提高,把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课中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平时多听、多演奏、多唱、多接触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们从小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从内心更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78]。这些真知灼见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进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应该重温的教诲。

这个时期,很多音乐家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施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张肖虎提出“在教材中,要加强民族音乐的比重。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的音乐感”。赵宋光提出“把我们民族传统体操的韵律结构同我们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互相配合起来,不正可以形成我国自己的优律动和节奏课程吗?”他尖锐地指出:“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正在因为得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守护传承而在经济生活剧变下处于濒临失传的危机之中。”[79]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得到了逐步改变。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大纲(试行)》颁布,其中,小学音乐大纲的“教学目的(四)”规定“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1989年《中国音乐年鉴》中收录了《在艰难中挺进的1988年中小学音乐教育》一文,文中有“关于建设民族音乐教材的呼声也正越来越高”[80]的表述,正反映出音乐教育界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校美育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视。(www.xing528.com)

1990年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音乐家赵沨对学校音乐教育内容进行了中外比较,指出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内容“无一例外地都包括两方面:一是历史上有定评的优秀、经典作品;二是民间音乐”[81]。1993年,《中国音乐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的文章,文章从“它是一个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共同发展的音乐世界”“它是一个以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为基础的调式系统”“它大多以线性单旋律为主,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同时存在着形式多样,极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布局,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讲究左右对称,首尾呼应,层层递进,平衡发展”等五个方面概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学校音乐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特点,补充、修订自己的音乐教材内容。同时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面临着缺乏符合中国音乐理论、规律在内的基本乐理教材和包括56个民族音乐史的教材,缺乏师资以及受低层次庸俗的流行音乐影响等问题。[82]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一时期,对中国近代以来音乐教育的得失思考也更深入。王耀华曾撰文痛陈在“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下,“训练出许多如王光祈所说的‘黄脸黑发之西洋音乐家’”。他认为时至今日亦已具备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部分可行性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面貌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对中国各历史时期音乐特征的理解越来越加深,数十年来有识之士潜心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积累了丰富成果,众多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了民族风格追求的正面经验等;音乐教育中,有识之士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民族化”的探索,为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等。他预言,建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将使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人类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自己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83]1995年,又有学者呼吁“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体制”,指出:“儿童学习语言总是从学习母语开始,同样,学习音乐也应从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起步,以此奠定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在这个起点上,再进一步学习民族音乐,定会对民族音乐遗产产生由衷地热爱感情并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84]今天,距离文章发表的时间已经过去25年了,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理想还在探索过程之中,如何从根本上形成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的讨论,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音乐教育体系中“人”体系与“艺”体系的问题,就涉及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学重点。修海林指出,“音乐文化教育进步的标志,恰恰不在于文化表层操作层面技术的复杂新奇与否,而是看其是否体现人类谋求进步理想的自觉要求”[85]。再比如,弄清楚音乐教育中的文化意识、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问题,对如何理解中小学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教育,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谢嘉幸指出,音乐文化存在言、象、意三位一体的不可或缺性,中国文化体验的深层结构是认同意识,中国音乐文化最深层次之意的表达,其最贴切的方式及创作灵感之源当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及音乐行为(言与象),因此,在音乐文化发展问题上,音乐文化体验同样处于核心地位。[86]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如何体现言象艺三位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文化体验,是每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加强审美教育,重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传承成为音乐教育界的共识。金亚文分析了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他认为音乐教材的审美要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伴奏美等,描述了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对如何运用音乐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审美渴望而进入审美状态都进行了相应描述。[87]这些研究对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具有参考意义。

进入21世纪,有关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更多,研究视角也更开阔。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许多学者和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民族民间音乐如何进入课堂进行研究,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并有所总结。但是,这些研究存在四个不足:现状调研多,理论探索少;坐而论道多,躬身实践少;孤点突进多,系统整理少;技能训练多,文化熏陶少。这些不足需要进行系统的补救。

民间文化是地方美育课程建设的不竭源泉,在学校开展传承活动,对属于区域的民间文化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的传承,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开展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