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抒发感情和人类交往中发挥着沟通作用,是超越国界的世界语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与西方一样,一开始就承载着传承文化的责任。
教育就是传承文化。音乐起源于劳动,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模仿,而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古代中国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5]说明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6]《周礼·春官·大司乐》提道:“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7]成均为古代学校,大司乐为乐官,音乐教育是礼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乐德、乐语、乐舞,教学内容包括“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其目的在于“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8]其基本特征是从个体行为、观念的培养方式入手,达到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观念意识与感情体验的契合。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音乐教育突破礼乐制度的制约,从官学中脱离出来,逐步从“人”教育体系向“艺”教育体系转变,乐器的制作、乐律学的发展和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等方面,都比前代有明显提高。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孔子花费多年心血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其中对于《诗经》的整理和教授,对于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的弘扬和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能够培育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他将音乐作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必备环节,列入教育课程,并视其为君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孔子把“美”和“善”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多次阐述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从音乐外在形式中发掘其所承载的教化内涵。他指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9]“诗”“乐”“艺”是“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艺术作为“仁学”的组成部分,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培养个体的健康发展,使个性的发展朝着有利于群体和谐的方向发展。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0],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既“尽美”又“尽善”。《韶》乐尽美尽善,所以孔子对其很欣赏,“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1]。
汉代统治者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官学与私学并举,推动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深层次价值结构。统治者高度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沿用秦代的乐府名称,设立了汉代的乐府,专门从事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以了解人心向背、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魏晋时期,清商乐盛行。曹操、曹丕、曹睿起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到盛唐时期,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音乐教育同样得到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清商署、教坊、梨园等)。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继承于唐代,设有太乐局、鼓吹局、大晟府、教坊、教乐所等音乐教育机构。明清时期,文化教育总体倾向于保守和僵硬,音乐教育成为技艺的传授,内在的音乐教化功能相对淡化。(www.xing528.com)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音乐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音乐的最初历史同神的崇拜、同神话和各种奇幻传说交织在一起。缪斯(希腊语:Μουσαι,拉丁语Muses)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是宙斯的九个女儿,掌管着文学、戏剧、抒情诗、音乐等高尚的文化活动,代表着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缪斯九姐妹出现在音乐竞技的场合比较多。古希腊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古希腊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合唱培训与乐器训练。当时的青年合唱团被认为是现代学校的原型。
罗马文化缺乏希腊文化那种充满艺术情调的高雅品格。最初古罗马人鄙视音乐活动,认为这是奴隶的工作,音乐表演有损自己威猛的武士气概。随着希腊文化影响逐渐增大,罗马的许多富贵人家首先开始接受希腊的艺术教育,把精通音乐看成是教养或显贵身份的一种标志。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当古罗马各个大中心城市管弦高奏、音乐娱乐活动繁荣之时,犹太伯利恒诞生了耶稣基督。公元32年,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的教义却传遍各地,无数信徒冒着统治者的禁令,在“地下”秘密举行礼拜、齐唱赞美诗,后来传遍欧洲,成为基督教音乐。
中世纪,欧洲出现了教会学校并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当时的音乐教育与基督教紧密相关,学生学习祈祷歌、赞美诗。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育与当时人文主义思潮一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音乐技巧。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他们肯定现实生活,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文艺复兴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明显地具有文化娱乐的作用,音乐(特别是世俗音乐)的演出是显示宫廷高雅、豪华的重要标志。在新生的市民阶层中,出现了众多的音乐爱好者。对他们来说,音乐不仅与宗教、节日和典礼有关,也是各种聚会和家庭中的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各种世俗的复调歌曲集先在意大利,后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大量出版,牧歌和尚松曲集备受人们喜爱。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产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宗教音乐。到了近现代,欧洲的音乐教育更加规范化和体系化,在音乐教育形式、教育理念与策略上都显示出创新性。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对音乐课程进行革新,将歌唱作为文科中学生的必修课,重视培养美学意识和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