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竹科技园区的概述及发展规划

新竹科技园区的概述及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新竹科技园由6个园区组成,分别是新竹园区、竹南园区、龙潭园区、新竹生物医药园区、铜锣园区和宜兰园区。目前新竹、竹南、龙潭和新竹生物医药四个园区已经实现企业入驻。从园区的生产、生活和绿化用地的比例来看,新竹园区可以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相媲美,可称之为“花园式园区”。这一时期,园区开始扩张,开始建设竹南和铜锣两个园区。

新竹科技园位于台湾新竹市,总体上位于台湾的西北部。园区成立于1980年,位于新竹市东南部,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已建成13.42平方公里,目前是台湾排名第一的科技园区。园区提出的建园口号是“多目标、多功能”,使园区“学院化、公园化、社会化”。新竹科学园区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台湾当今10大企业当中有7家来自新竹。新竹科技园由6个园区组成,分别是新竹园区、竹南园区、龙潭园区、新竹生物医药园区、铜锣园区和宜兰园区。其中,新竹园区面积6.53平方公里;竹南园区面积1.23平方公里;龙潭园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分两期开发,一期0.76平方公里;新竹生物医药园区面积0.38平方公里;铜锣园区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三个阶段开发;宜兰园区面积0.71平方公里。目前新竹、竹南、龙潭和新竹生物医药四个园区已经实现企业入驻。

(一)新竹园区

图26 新竹科技园区——新竹园区

园区是新竹科技园区的核心,始建于1980年,距离新竹市中心约15分钟车程,到台北市约70分钟车程,前往桃园国际机场需50分钟,往北到达基隆港、往南达到台中港均约90分钟车程。园区除工业厂房、研发办公楼外,住宅、学校、商业及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银行、金融及咨询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备。园区主要发展半导体和光电产业。

(二)竹南园区

图27 新竹科技园区——竹南园区

园区位于苗栗县竹南镇,1999年7月开始动工。园区距离新竹园区约20分钟车程。作为综合性园区,竹南园区围绕生物医药、半导体等产业,极大促进了竹南地区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龙潭园区

图28、29 新竹科技园区——龙潭、新竹生物医药园区

园区位于桃源县龙潭乡、平镇市与杨梅市交界处,2004年1月开始建设。园区距离新竹园区约40分钟车程,围绕光伏及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四)新竹生物医药园区

园区位于新竹县竹北市,经过前期建设,已于2011年5月实现企业入驻。园区距离新竹园区约10分钟车程,主要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化,设医院、生物医药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和产业化中心三个中心。

(五)铜锣园区

(www.xing528.com)

图30 新竹科技园区——铜锣园区

园区位于苗栗县铜锣乡,第一阶段工程已经于2011年完成开发和实现供地。园区距离新竹园区约40分钟车程。该园区的开发和运营主要是延续新竹园区的产业发展和转移,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移动互联、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以支持和呼应台湾中部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要求。

(六)宜兰园区

图31 新竹科技园区——宜兰园区

园区位于宜兰县宜兰市,距离新竹园区约2小时车程。这是台湾打造北部高科技产业带的整体部署之一,主要打造宜兰城南基地,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和咨询服务产业。

截止到2017年底,新竹科技园区已入驻企业492家,员工近15万人,营业收入达2300亿元。在38年的发展中,新竹科技园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石油危机对台湾产生了较大影响,台湾劳动密集产业的优势在递减。这一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较快,台湾经济调整的重心开始转向。台湾当局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台科技会议”,确定以“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大、耗用能源少”为目标寻找技术突破口,最终选定了以能源、材料、信息、自动化、生物、光电、食品和疾病防治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准备积极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1980年后,台湾当局根据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污染程度低、技术密集度高等指标,决定同时发展机械工业和电子信息业,至此共敲定10项高科技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到1990年,园区开发已经基本完成,公共设施和配套已经比较完备,园区作为创新创业平台已经初具规模。从园区的生产、生活和绿化用地的比例来看,新竹园区可以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相媲美,可称之为“花园式园区”。在产业发展上,园区这一时期大力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坚持发展IC产业,通过代工模式与硅谷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代工的规模优势,使园区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的IC厂家就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英特尔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1990年以前,新竹园区的研发总经费基本上处于数量少、增长慢的时期。少量的研发活动也主要由台湾当局支持的科研院所承担。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公司在东南亚的生产或销售据点。由于园区的技术外溢,园区附近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步增多。新竹地区原来主要有照明设备业、玻璃业、陶瓷业、纺织业和化学材料制造业,其工业布局基本上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107]

(二)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9年)

自1991年开始,台湾开始实施“台湾科技发展12年长期计划”,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蔓延,新竹科技园区的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园区企业的发展要求。这一时期,园区开始扩张,开始建设竹南和铜锣两个园区。台湾当局支持的部分研发项目在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IC产业的需求,园区着力解决用电和用水两个大难题。许多顶尖的研发机构先后入驻园区,包括“台湾地区科学委员会”[108]的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属的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太空计划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这一时期,“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拥有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109]。如1986年外资占园区实有资本的比例为30%左右,而到1996年外资的比例仅为10%左右。跨国公司在台策略也较先前有明显的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与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台湾地区企业的成长加快,并凭借成熟的技术开始进行国际合作。

(三)转型发展期(2000年至今)

2000年至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进入转型调整期,前期典型的代工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半导体产业和彩色显示产业演变为台湾地区最核心的两大高科技产业。2000年,台湾当局开始推行“两兆双星核心优势产业计划”,决定在继续推进半导体和彩色影像显示两项产业的同时,重点促成“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包括计算机动漫产业、游戏软件产业和网络服务等内容)和“生物科技产业”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2003年,台湾当局又出台了“纳米科技计划”。

经过前面20多年的迅速发展,园区以土地为代表的基础资源已不能满足使用,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相应地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土地瓶颈,园区开始向外部扩张。同时,台湾当局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IC产业已经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占据园区年产值的50%以上。除此以外,园区内的主要产业还包括电脑及周边设备、光电、通讯、精密仪器以及生物医药等。园区企业多为技术密集性企业,有1/4的企业实现在海外上市。由于土地限制,园区每年新增企业数量在15家左右,多为海外技术人员创业和本地科研团队创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