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及其优化措施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及其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源于自发的创新创业,却在政府明确导向和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政府主导主要包括行政区与园区融合发展、设立中关村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主持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超前优惠的政策等。截至2017年,中关村拥有200多家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500余家协会、联盟、律师和会计事务所,活跃着2万名以上的天使投资人和877家知名创投机构。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及其优化措施

(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源于自发的创新创业,却在政府明确导向和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政府主导主要包括行政区与园区融合发展、设立中关村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主持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超前优惠的政策等。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在市级层面先后成立了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6]和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7],在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指导各行政区在所辖的园区设立了区级层面的园区开发建设公司,按照市场化规则进行融资、工程建设和运营。

(二)有着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

中关村地处首都北京,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园区周围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近90余所高等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近400余家科研院所。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20多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300多家。截至2017年底,有1300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研,占全国的40%;拥有院士738名、千人计划1188人,海聚工程590人。由于高校院所密集,每年超过20万名的高校毕业生为中关村的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敢于解放思想,政策优势明显

中关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持续到现在的解放思想。“80年代初,大批的科技人员下海创办企业。当时这个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科技人员到底应不应该下海创办企业。……当时中央委托温家宝同志,那时他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到中关村地区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一方面上报中央,另一方面全文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向中央提出比照美国的硅谷地区和我们国家台湾新竹地区,建设我们国家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议。中央采纳以后,正式拉开了中关村的序幕。”[88]之后,中央政府及北京市关于中关村的政策陆续发布。中关村在发展过程中,在补贴、税收、产品采购、人才引进、股权激励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受到企业欢迎。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关村开始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此,政府出台了“1+6”新政。“1”即一个平台,中关村创新平台,由国务院相关委办局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组成,合署办公,通过定期会议机制,集中解决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即6项新的政策,包括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税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交易市场等政策试点。2013年年中,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又发表了文化科技企业融合认定等四项新政策,史称中关村“新四条”[89]。此外,北京市为了支持中关村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于2014年先后发布了“京校十条”[90]和“京科九条”[91],用以支持高校和院所科研人才的技术转化。

(四)孵化体系健全,中介服务到位(www.xing528.com)

中关村针对创新创业的孵化体系建设非常到位,已经成为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92]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体系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部分主要是由“一区十六园”中的新型孵化器、加速器和公共服务平台组成;软件由创业导师、孵化政策、天使联盟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型创业孵化模式组成。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园区一、二期面积2.5平方公里,建有孵化器、加速器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园区服务和项目孵化体系。2015年上半年,软件园推出了“创融E家”服务,将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给信息产业的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另外,中关村生命园推出的“绿通北平台”,为入园企业和在孵项目的产品审批提供了快捷通道。

中关村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孵化器、信用评级机构、知识产权机构、行业协会、开放实验室等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加速涌现。截至2017年,中关村拥有200多家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500余家协会、联盟、律师和会计事务所,活跃着2万名以上的天使投资人和877家知名创投机构。

(五)有鲜明的中关村企业家精神做支撑

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开始第一批创新创业热潮。从第一个“下海吃螃蟹”的陈春先开始,到创办“两海两通”的王洪德、陈庆振、万润南、金燕静,再到段永基、柳传志、王小兰、何鲁敏等,这批创业企业家都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一边培育市场,一边完成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原始积累,“边交学费边发展”。他们遇到的是市场、体制等诸多问题,有的战胜了困难,有的则失败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中关村迎来了第二次创业热潮,包括王文京创办“用友”、郭凡生创立“慧聪网”、冯军创办“华旗资讯”、王江民创建“江民科技”等等。这一时期,创业者的来源更加广泛,涌现出了一批像冯军一样的毕业直接创业和陈卫[93]一样的留学归国创业人员。这一时期,企业多是个人产权主导型,创业者不再盲目地误打误撞,而是专心致志地抓住某一个细分市场领域的需求,围绕创新核心,努力使公司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90年代末,全球互联网的兴起引领中关村的第三次创业热潮。田溯宁、丁健回国开拓国内电信网管业务;张朝阳创办搜狐网,开启国内门户网先河;李国庆、俞渝开办当当网;等等。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讲故事”“风险投资”“眼球经济”“商业模式”等,是时的创业者,不再完全是依托技术背景,创业之初就引进风险投资,主推商业模式创新。进入21世纪,中关村开始了面向国际化的第四次创业潮。邓中翰创办中星微电子;李彦宏创办百度;程京领衔创建博奥生物;周云帆出售Chinaren并创办空中网;尹卫东创业成功后又合资创办科兴生物。这批企业家或具有国际学习研究经历,或者具有国内大公司工作背景,或者具有国内外成功创业的经验,都是从较高的起点上来到中关村创业,从事领域涉及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甚至现代农业。他们自创业之初就坚持高水平研发、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多数企业在初创时就注重与资本的结合,采用国际化高水平的管理理念。2008年以后,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推动和国家支持创新、创业力度的加大,中关村涌现了以“天使汇”“车库咖啡”“36 氪”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他们借助互联网,依托草根创业,更加关注创业前期孵化。这个阶段,也涌现出了雷军、刘强东、程维等一批精准把握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融合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

中关村的几代创业者身上,共同体现着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和历史使命感。陈春先在创业之初,针对中关村和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对比,说到“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们的科技人员也不是想赚钱,而是想多做贡献,不满足于发表文章,开成果展览会”。柳传志率领联想推出自主品牌电脑“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冯军把自己的品牌命名为“爱国者”,邓中翰等企业家推出“中国芯”系列芯片。2005年,中关村企业组建了“V815产业联盟”,打出“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的旗帜。敢于创新是所有中关村企业家必然具备的精神之一。企业家都具有技术背景,很多人就是技术专家。对于技术的了解,使得他们在创新的时候既有自信,又清楚地知道突破和提升路径。另外,企业家们始终都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