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各国都在竞相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英国政府也适时地调整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以迎接挑战,并决定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工程技术,把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特别是与工业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的科研力量从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沟通大学与工业生产联系的各类科学园(区),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开始创办并迅速发展起来的。[46]1971年,在爱丁堡的赫瑞瓦特大学(Heriot Watt University)[47]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设立的科技园,标志着英国的科技园区开始建设。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很少有学校把校园地皮用于工业开发。另外,建设科学园区要花钱,学校认为把钱花在其他方面比花在风险项目上好。那时候,实用技术(特别是和微处理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还发展得不充分,因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公司发展缓慢。80年代初期情况有了变化:一些老企业关闭,导致失业人数猛增,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部分大学经费锐减,这些大学又多半集中在这些大城市。由于一些传统工业迅速复兴的前景不明,高技术工业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人们把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当作是通过新技术提供就业机会的成功样板。特别是波士顿,原来是个依赖于纺织与工程业的城市,经济很不景气,经过10年时间,在新技术开发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英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主要的技术力量在大学,这就导致在大学与当地政府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另外,80年代初的工业大萧条,使一些大公司削减了内部研究开发经费,过去传统上由大公司开发利用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而这时小企业的作用开始加强。英国内阁采取的一些新政策开始利于小企业发展和利于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办自己的企业。[48]因此,英国政府开始加快推动园区建设。英国科学园区的数量也从1981年的2个增加到1989年的36个。
1988年,巴莱希思厅技术园(Belasis Hall Technology Park)的建立标志着英国科技园区进入了另一增长发展期,它代表着英国第一家同工业技术资源直接建立联系的科技园的诞生。当时,该科技园同英国ICI(帝国化工联合业)[49]的研究实验室建立了直接联系,也可以说是建在了ICI的附近,而非传统的只将科技园设立于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附近。1992年春天,另一所位于谢菲尔德市的英国棱燃料工厂边上的西湖科技园(Westlak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也属于上述同样类型。此后,英国还在其他地方建立了类似的科技园。[50](www.xing528.com)
到1998年,英国的科技园区数量达到51个,到2004年发展到65个[51],2005年底为77个,到2014年已经超过105个。科技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开发研究,其中从事计算机、通讯的公司占36%,生物技术的公司约占15%。园区内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每个公司不足20人,大约50%的公司员工不足5人,50人以上的公司只占7%,直接从业人数大约3万,绝大部分是科技人员。40%以上的人员是直接从事开发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只有10%的人从事产品生产和安装,其他类人员(如销售、咨询、培训和服务等)约占一半。在科技园区建设总投资中,大约一半是来自公共资源,其中欧盟各项发展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0%由外部开发投资资源投入,11%来源于各园区所在的大学,11%来源于地方政府。[52]
关于2004年及以前的科技园发展历史,游建胜在《英国科学园的发展研究与启示》一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对英国64个科技园进行了分析,得出英国科技园的整体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70~1982年的开创时期(5个园区,高校单独创立)、1982~1991年的第一发展期(15个园区,地方政府支持)、1991~2001年的进一步发展期(27个园区,私营企业介入开发)和2002~2004年的新发展期(12个园区,社会机构广泛参与)。[53]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