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位于莫斯科市的麻雀山(原列宁山),成立于1992年,是在原俄罗斯科技高教部和国家高等院校委员会的支持下,由莫斯科大学和“Pиko”公司投资成立的,其中莫斯科大学拥有60%的股份。园区成立后的10年,是俄罗斯政治较为混乱、经济发展不景气的10年,园区在股东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逆境中坚持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俄罗斯科技园区中的佼佼者。(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院士决定参考国外经验兴办一座科技园,让其在本校试验室和科技市场用户之间充当孵化器和中间站,以最快方式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并以适当形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以此留住人才、留住成果。1993年,国立莫斯科大学把本校一处毗连植物园的面积为1.17万平方米的地块辟为科技园,组建了由副校长M·B·雷切夫教授为总经理的股份公司。在对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园区以优惠条件公开吸引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小企业入园经营。优惠条件包括土地和办公室租金比市价低10%~15%,同时提供其他设施如展厅、会议室、办公设备的租赁服务,免费上网,提供市场行情和咨询,组织国外展览,代为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等综合服务。到2013年,入园经营的科技企业已增加到150家,人员达2500多人,其中80%是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从而达到了留住教师、留住成果的目的。有5家俄罗斯50强企业,都是从园区发展起来的。此外,莫斯科大学科技园在俄罗斯其他城市也成立了约50个科技型小公司,涉及的技术领域有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软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
园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园区建设得到了莫斯科大学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主要是依靠“输血”;二是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园区仍得到学校和政府的费用支持,但重点是项目的支持,基建方面的发展则要依靠园区自身力量,属于“半输血”状态;三是发展阶段,园区基本上能够自立,使用莫斯科大学的场地和设施要缴纳租金,如1999年科技园缴纳给莫斯科大学的场地设备租金为10万美元,开发费用靠优惠贷款,基本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四是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园区有能力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或来自个人的投资,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和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机制。[187]目前园区已经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院士曾大胆提出要把该园办成俄罗斯的“硅山”的口号(因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该科技园坐落在麻雀山,即以前的列宁山),以此与美国的“硅谷”相媲美。
园区始终关注原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园区是国立莫斯科大学科研成果的最大买主,每年用于购买该大学科研成果的资金约占园区企业流动资金的1/5。同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交易,园区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园区以美国“硅谷”为标杆,坚持采用国际标准管理,除了向园内企业提供周到的园区物业服务、咨询和第三方服务外,还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园区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了多家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其中支持科技小企业发展基金、技术发展基金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两种基金都可以接受国内外单位或个人的捐款和赠款,以及其他合法来源的资金。俄罗斯支持科技小企业发展基金属于政府预算内基金会,每年从政府科学预算中拨出1%,通过对科技小企业开发的高科技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推动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在科技界形成竞争机制。基金会项目的支持方式为1年期优惠贷款,利息低于俄罗斯中央银行贷款利率的50%。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属于预算外基金会。该基金筹措的方式是:每季度从部委、康采恩[188]、公司、联合会以及其他企业综合体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非预算基金中抽出25%;每季度从科技部所属企事业单位、非部委管辖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合同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这笔基金主要用来资助跨部门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完善和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工艺大项目以及其他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1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