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通产省设厂选址公害局工业重新布局科科长高桥达直创造了“Technopolis”一词,翻译过来就是“技术城”或者“科学城”。日本“90年代技术城建设设想研究委员会”委员长石井威望提出,“技术城是产、学、住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丰富的地区传统和绮丽的大自然与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体的,是扎根于技术和文化的、崭新的‘城镇建设’”。[40]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鲁格和古尔德斯坦两教授在1987年和1988年两篇论文中先后提到,‘科学园、技术园或研究园,是一种实业园(Business Park),园内主要企业的基本活动是研究和(或)产品开发,而不是制造、销售、总部或其他实业功能。园内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是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种定义的科学园有别于其他非单一组织实体所构成的技术或研究指向活动的空间集聚区域,例如波士顿128公路,文献中称之为高技术综合体。科学园与技术中心也不相同,技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在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中协调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或为给中心提供经费的私营财团从事研究与开发。科学园也不包括实业孵化器,除非占据孵化器建筑的机构主要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41]
1998年,美国的M·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和英国学者P·霍尔(Petter Hall)从法语中引入了“technopole”一词,将园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科技产业综合体,以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为代表;二是科学城(Science City),以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城为代表;三是技术园区,以中国台湾新竹、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及英国剑桥为代表;四是科技园区网络计划(Technopolis Program),日本的科技园区独属此类。[42](www.xing528.com)
Nahm K.B.(纳姆)在《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arks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43]中提出,科技园区根据其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六类:一是Research Park,即研究园区;二是Science/Technology Parks,即科技、技术园区;三是High-tech Industrial Parks,即高科技工业园区;四是Warehouse/Logistics Parks,即仓储、物流园区;五是Office Adquarters Parks,即商务、总部园区;六是Eco-industrial Parks,即生态工业园区。
美国的斯图尔特·W·莱斯列和罗伯特·H·卡冈在《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44]中认为,科学城是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的聚集区,而技术城则把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制造结合起来,技术城是科学城的进一步发展。剑桥科学园研究者贝内特(H.C.Bermet)认为科学园是一个坐落在风景优美、人舍稀疏的吸引人的环境中的高技术公司或研究机构群,它与一所科技大学举目相望,享有与大学交流的重要机会。[45]玛格丽特·奥玛拉(Margaret O'Mara)在《Landscapes of Knowledge and High Technology》(《知识和高技术景观》)一文中,使用了“Research Park”的提法,而且在文中提出了研究园是规模郊区化(即郊区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社会政策环境的影响巨大。[46]在她看来,以研究园为主的郊区建设与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应该是此消彼长、有序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