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地处新世界最偏僻的一角,是西班牙的铁蹄越过秘鲁之外踏得最远的地方。这里上演着形形色色的事件,然而,要想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可谓难上加难……
——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阿劳坎纳》序言
16世纪下半叶的智利战乱不断,西班牙殖民者与当地印第安人征战不休。智利的印第安人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西班牙武器,也学会了如何在战争中驾驭马匹。圣地亚哥依然是智利的首都,而伟大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Pedro de Valdivia)在16世纪初建立的几座城市零零散散,地处偏僻。1554年,利马总督任命弗朗西斯科·德·比利亚格兰(Francisco de Villagrán)担任智利都督,比利亚格兰曾长期与巴尔迪维亚共事;1563年,比利亚格兰被授予阿德兰塔多1的称号,但西班牙仍旧未能在智利建立起有效统治。
比利亚格兰的故乡是位于莱昂的桑特瓦斯-德坎波斯,他参加了西班牙对土耳其的突尼斯战争,还与征服巴尔迪维亚的劳塔罗(Lautaro)进行过苦战。劳塔罗是马普车人,1557年在向圣地亚哥进军途中被杀,此前他已经占领了康塞普西翁城。到1558年,比利亚格兰的继任者加西亚·乌尔塔多·德·门多萨已经收复了所有失守的城市,但这份胜利并不长久。后来继任智利都督的是更为睿智有才的马丁·依纳爵·德·罗耀拉,他在1598年库巴尔瓦(Cuvalva)战役中丧生。
在智利,到处可见印第安人的部落,松散的部落组织意味着西班牙无法给予他们致命一击。[1]这里层峦叠嶂,丛林茂密,非常便于印第安人开展丛林游击战,发起突袭。西班牙人屡次从利马派遣远征军前往智利征服印第安人,战争异常残酷,但他们还是没能彻底征服这里,每次征战都会严重破坏西班牙人的居留地,但他们不久总能重建家园。如果某位印第安部落酋长战死了,很快就会有新的酋长继承他的位子。1600年时,没人知道智利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是变成伟大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还是保持独立。
这些无休止的征战因为一名杰出诗人的参与而变得浓墨重彩,这位诗人就是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祖尼加,他出身巴斯克的贵族家庭,也是一名征服者。在他的史诗《阿劳坎纳》中,埃尔西利亚别出心裁地描绘了16世纪西班牙人同印第安人战斗的场景,他那美妙的语言让这场冲突变成了一段传奇。
埃尔西利亚出生于1533年,比腓力二世小6岁,他后来将《阿劳坎纳》献给了腓力。埃尔西利亚的父亲是福尔顿·加西亚·德·埃尔西利亚(Fortún García de Ercilla),母亲是来自贝尔梅奥的莱昂诺尔·德·祖尼加。贝尔梅奥是巴斯克沿海地区的一个渔港,位于比斯卡亚(格尔尼卡就坐落在离这里几英里远的内陆地区)。埃尔西利亚幼年丧父,从小家庭穷困,但后来他们一家却得到了王室的帮助。埃尔西利亚的母亲莱昂诺尔成了伊莎贝拉王后的女仆,阿隆索则成了腓力王子的侍从,因此他得以遍游意大利、德意志地区和低地国家。1551年,阿隆索去了当时西班牙的非正式首都巴利亚多利德,旁听了拉萨·卡萨斯与胡安·希内斯·塞普尔韦达的著名辩论。2之后阿隆索护送玛丽亚公主出嫁维也纳的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即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4年,阿隆索还陪同腓力王子前往英格兰同玛丽·都铎成婚,由此目睹了泰晤士河谷美丽的草甸,而这正是《阿马迪斯·德·高拉》一书主人公居住的地方。
1552年,腓力任命卡涅特侯爵安德列斯·乌尔塔多·德·门多萨担任秘鲁总督,同时任命赫罗尼莫·德·阿尔德雷特(Jerónimo de Alderete)担任智利都督3,阿尔德雷特出身名门望族托德西利亚斯家族,在讲到征服新西班牙的时候我们提到过该家族;埃尔西利亚作为阿尔德雷特的侍臣一同去了智利。卡涅特在秘鲁的首要任务就是镇压由弗朗西斯科·埃尔南德斯·希龙(Francisco Hernández Girón)领导的克里奥尔人起义。之后,和其他总督一样,卡涅特侯爵开始思考如何处理智利的问题。
埃尔南德斯·希龙是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的卡塞雷斯人,1535年到新世界后,便参与了一起秘鲁最臭名昭著的市民骚乱。他憎恨《新法》,为反对将《新法》引入新世界,发动了一场暴动,但很快就被卡涅特的军队镇压了。1554年,埃尔南德斯·希龙在利马的一座大广场被绞杀,内脏被掏空,之后被分尸。他的妻子门西亚·德·阿尔玛丽兹(Mencía de Almariz)和他的母亲在利马建立了道成肉身(Incarnation)女修道院,门西亚成了这座修道院的第一任女院长。
到16世纪70年代,智利已经建立了数座女修道院,其中最重要的是奥古斯丁女修道院和圣克拉拉女修道院。奥古斯丁女修道院坐落在圣地亚哥,由曾经伴随巴尔迪维亚探险的一群船长的遗孀建于1575年;圣克拉拉女修道院由伊莎贝尔·德·普拉森西亚(Isabel de Plasencia)所建,坐落于智利中南部的奥索尔诺,不久之后便同圣地亚哥的奥古斯丁女修道院合并了。
1556年,阿尔德雷特在正式就职前去世了,卡涅特侯爵随后任命他才思敏捷的儿子加西亚·乌尔塔多·德·门多萨担任智利都督,乌尔塔多·德·门多萨带着埃尔西利亚等人立即从利马启程前往智利赴任。到智利之后,埃尔西利亚被派到康塞普西翁指挥西班牙人作战,在那儿生活了好几年,在此期间战事连绵不断,大约有5万名阿劳干人死于战争,而埃尔西利亚得以保全了性命。埃尔西利亚似乎被征服者门西亚·德·尼朵斯(Mencía de Nidos)深深打动了。门西亚·德·尼朵斯是一位美貌、勇毅的女征服者,英勇地参加了康塞普西翁保卫战。当时,埃尔西利亚已经开始创作著名史诗《阿劳坎纳》,诗作重点描写了西班牙征服秘鲁与智利之间几个小山谷的经过,但诗里的小山谷其实象征着一片大陆。
《阿劳坎纳》第一篇中的几节非常经典,脍炙人口:
我眼前的智利是一片偏远的月牙形沃土,
紧邻南极冰海。
这里的人民刚毅尚武,骁勇善战,
邻国无不闻风丧胆。
虽然饱受内部统治者和外族的奴役,
但它身体里始终流淌着桀骜不驯的血液。
这片土地上的王者,也从未
向外来征服者卑躬屈膝。
这里的海岸线由北向南绵延无止境,
沿着人迹罕至的边境线向南就是太平洋。
这片土地从东向西,
蜿蜒不足百英里,但却要用最宽广的尺子去丈量;(www.xing528.com)
河流从南纬二十七度,向南汇入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与智利的河流在此交汇。
在这片土地的另一边,这些波澜壮阔的海洋,
拍打着南大陆的悬崖峭壁。
用激烈的浪花肆意撞击着大陆,
但却滋养着这块将它们割裂的土地。
它们一如既往地奔腾着,
穿过了麦哲伦海峡,
这第一位海洋探险者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地方。4
1558年在康塞普西翁时,埃尔西利亚的年轻朋友胡安·德·皮内达(Juan de Pineda)等人在热烈庆祝腓力正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就在这时,埃尔西利亚与他们发生了争执,被关进了监狱。新上任的乌尔塔多·德·门多萨判其死刑,所幸埃尔西利亚最后死里逃生,重获自由。埃尔西利亚来到帝国之城(La Imperial)寻找吃食,不料中了印第安人的埋伏,但他最终擒获并处死了这些首领,其中包括印第安人首领图库巴尔(Tucupal)、考波利坎(Caupilican)、兰戈(Rengo)、加尔巴利诺(Galvarino)及林科亚(Lincoya)。史诗《阿劳坎纳》都对他们有所记述,其中提到加尔巴利诺被剁去了双手,而考波利坎在斩首之前皈依了基督教。
埃尔西利亚之后去了利马,获得了宽恕,还参加过几次短暂的征战,例如组织王军镇压反叛者洛佩·德·阿吉雷。5他后来去了巴拿马,穿过了太平洋沿岸的农布雷-德迪奥斯(Nombre de Dios),在新世界经历了8年的波折后,终于在1562年回到了西班牙。
回到卡斯蒂利亚之后不久,在1562年,埃尔西利亚就去中欧寻找自己的妹妹玛丽亚·马格达莱娜(María Magdalena),当时玛丽亚和他的母亲都是玛丽亚王后的御用女仆。1565年,埃尔西利亚回到了马德里,出版了他的著名诗作《阿劳坎纳》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1570年和1590年相继出版,仅第一部分就让他声名远播,为他赚了一大笔稿酬。
1565年,埃尔西利亚同玛丽亚·巴桑成婚。玛丽亚·巴桑的父亲是吉尔·桑切斯·巴桑(Gil Sánchez Bazán),母亲是西班牙女王的御用女仆玛格丽塔·德·乌加特(Margarita de Ugarte);巴桑和著名的圣克鲁斯侯爵是表兄妹,圣克鲁斯侯爵1571年取得了勒班陀战役大捷。埃尔西利亚16世纪80年代参加过几次西班牙的著名战役,例如参加过在亚速尔群岛对抗安东尼奥·德·克拉托(Antonio de Crato)的战役。1588年,埃尔西利亚的一名私生子随无敌舰队出征抗击英格兰,不幸与大船“圣马科斯号”一同沉没,葬身大海。
埃尔西利亚的诗作为这一时期的自传体诗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典范。一位美洲文学史家这样写道:“深刻的感情、摄人心魂的故事以及战争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让这部诗作不仅成了美洲最杰出的史诗,也成了16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史诗。”6埃尔西利亚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脍炙人口,例如第十章有关宗教节日的描写十分有名。伏尔泰在一篇有关史诗的随笔里,把《阿劳坎纳》里科洛科波对阿劳干人的演讲与《伊利亚特》中涅斯托耳对其子安提罗科斯、希腊领袖的演讲进行了比较。
《阿劳坎纳》生动地再现了埃尔西利亚参与过的美洲和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过,作者也描写了他听说的1557年发生的圣康坦战役。史诗最吸引人的部分讲述了1553年征服者巴尔迪维亚去世后,西班牙人对抗阿劳干人的战役。诗人大篇幅描写了双方军队首领之间的个人决斗。在埃尔西利亚笔下,他和同伴热那亚人安德里亚成了这次胜利的功臣,这自然令智利都督加西亚·乌尔塔多·德·门多萨感到不满。门多萨反感埃尔西利亚把自己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委托出生在智利的诗人佩德罗·德·奥纳(Pedro de Ona)也写一部诗作,这部诗作名为《阿劳干人的统治(第一部)》(Primera Parte de el Arauco dominado),完成于1596年,诗歌中部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十分精彩、优美,要不是《阿劳坎纳》如此吸引人,这部诗作可能也会广受称赞。
埃尔西利亚歌颂了阿劳干领袖勇猛无畏的精神,这在同类型的著作里十分少见,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如此,这部诗歌依然十分畅销,仅在埃尔西利亚生前就再版了10次之多。7埃尔西利亚对阿劳干人不吝赞美,他的书却能如此畅销,这在当时的确令人吃惊。塞万提斯可能是埃尔西利亚的朋友,非常欣赏他的作品,读过《堂吉诃德》的人可能还记得读者在堂吉诃德的房间里从大火中抢救出了3本书,8其中一本就是《阿劳坎纳》。[2]
1594年,埃尔西利亚在马德里去世。此时的智利已经成了隶属于秘鲁的一个沉寂的都督辖区,秘鲁总督在加强智利地区的防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这里一直散布着有关智利南部的传说。16世纪40年代,阿古斯丁·德·萨拉特(Agustín de Zárate)[3]沿智利西海岸一路向南航行至南部某一地区,他写道:“在南部广袤的土地上住的全是女人,他们只有在适合生产的时候才允许男人留在这里……她们的女王叫‘伽柏易米拉’(Gaboimilla),在当地这个词的意思是‘黄金天堂’,据说她们铸造了大量黄金。”9然而,萨拉特和其他智利征服者从未自西向东地进行探索,因为这需要到达亚马孙河。关于亚马孙河流域的故事始终是个传说,每个人都是在快要到达亚马孙河时就返程了,因此导致人们对这片广袤的地域几乎一无所知。尽管如此,萨拉特依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秘鲁征服史后来被译成了法文、英文、德文及意大利文。
【注释】
[1]西班牙人把生活在比奥比奥河以南的印第安人称为阿劳干人。——原注
[2]另外两本分别是科尔多瓦的胡安·鲁福所写的《奥地利》和巴伦西亚的克里斯托瓦尔·德·比鲁埃斯(Cristóbal de Virués)所写的《蒙特塞拉特》。《奥地利》是一部关于奥地利的唐·约翰与勒班陀战役的史诗,《蒙特塞拉特》记叙了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的起源。——原注
[3]巴利亚多利德人,历史学家、文职官员,也负责征税。——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