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锡安主义的发展及其在犹太文化中的影响

锡安主义的发展及其在犹太文化中的影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犹太复国思潮已成为犹太文化传统的固有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了政治锡安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阿哈德·哈姆的一系列文章和作品则提出了文化锡安主义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散居犹太人的思想。此后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论争、分裂、和解和团结等过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奋斗下,终于逐步走向了成功。

锡安主义的发展及其在犹太文化中的影响

以色列国的诞生是锡安主义者梦想的实现。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在流散中一直期待摆脱苦难、返乡复国。这种复国思潮最初表现在宗教领域,是古代犹太民族历经劫难的历史产物。

在“巴比伦之囚”后开始的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散中,寄人篱下的犹太囚虏深切怀念故国,渴望回归故土,但又无力去实现这一愿望,于是不得不求助于精神寄托。由此,一种特殊的宗教救赎信念——以犹太教信仰为基础的复国思潮在流散巴比伦的犹太人中应运而生。当时的耶利米、以西结以及以赛亚第二等先知将复国思想与宗教信念结合起来,使宗教复国思潮逐渐成形。

耶利米等先知声称,犹太人的悲惨境遇是上帝对道德沦丧的犹太人的一种“惩罚”,不过上帝最终依然会拯救犹太人,大卫王的后裔中将会出现一位救世主,引领犹太人返回故土,重建家园,并预言使犹太人蒙受亡国流散之痛的新巴比伦帝国将受到北方国家的攻击,只要犹太人知罪悔过、恪守诫命,上帝就将帮助流散犹太人重返故国。先知们的说教增强了犹太人获救返乡的信念。

果然不到50年,先知们的预言实现,波斯帝国打败新巴比伦,波斯君主居鲁士让犹太囚虏返回故国,并支持他们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犹太宗教复国思潮因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证实”,从而影响大增。

然而犹太人的复国之梦很快就成为了泡影,尽管后来,公元前42年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的起义中建立了独立的马卡比王国,但这次复国只是昙花一现,仅维持了百年左右。之后,反抗罗马帝国暴政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再次体现了犹太人强烈的复国愿望,但起义行动屡遭失败以及罗马统治者对起义者的残酷镇压使犹太人对现实更为悲观失望,于是为摆脱压迫而祈求超自然佑助的观念与日俱增,犹太人的宗教复国思潮再趋高涨并进一步体系化。

犹太人进入世界性大流散时期后,由于其生存权利时遭践踏,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宗教复国思潮得以进一步发展,并且与犹太教神秘主义学说相结合,为广大犹太民众所虔诚信仰,以致在犹太人的各散居地不时出现某些犹太人自称救世主以实现复国目标的“假救世主”闹剧,其结局却令犹太人复国的希望逐渐破灭。[1]

近代之初,受到欧洲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影响的犹太人开始探索通过政治努力而非宗教途径实现返乡复国的夙愿。于是,犹太宗教复国思潮逐渐转变为政治锡安主义。犹太复国思潮已成为犹太文化传统的固有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了政治锡安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www.xing528.com)

锡安主义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世俗化的弥赛亚主义”,坚信上帝会对流散的犹太人负起责任,上帝将通过救世主带领犹太民众回到故土,而之前犹太人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上帝对犹太人的考验与磨炼。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犹太人中形成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凝聚力。犹太民族之所以历经劫难而不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一救世主弥赛亚观念。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古老的弥赛亚观念在现代的复活,不过已经清除了其中的超自然因素,而仅仅保留其政治、社会及一些精神目标。[2]传统的弥赛亚观念被犹太思想家进行了现代阐释,用自由、平等、民族、国家等现代理念取代了其中的神秘主义和末世论色彩,从而产生了锡安主义这一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及其运动。

从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一个主张复国的多种力量的大联盟,容纳了不同的思想派别,比如政治锡安主义、宗教锡安主义、文化锡安主义、劳工锡安主义、社会主义锡安主义、修正派锡安主义等,但从锡安主义的主流来看,它是一场世俗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从其产生的历史推动力来看,主要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欧洲社会所孕育的犹太民族主义思想直接推动了锡安主义复国运动的兴起。

锡安主义的形成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一批犹太精英知识分子共同反思、研究、探索与努力的结果。其中,摩西·赫斯(Moses Hess,1812~1875)、列奥·平斯克(Leon Pinsker,1821~1891)、阿哈德·哈姆(Ahad Ha'am,1856~1927)和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e Herzl,1860~1908)是锡安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位代表。赫斯在其1862年出版的《罗马和耶路撒冷》一书中最早从政治涵义上阐释了锡安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锡安主义的理论。平斯克1882年出版的小册子《自我解放》提出了复国理想及其具体步骤,对东欧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阿哈德·哈姆的一系列文章和作品则提出了文化锡安主义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散居犹太人的思想。1896年,赫茨尔在维也纳出版的《犹太国》,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政治锡安主义,并详细讨论了建立犹太国家的行动计划和操作步骤,并为创建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奠定了基础。

在赫茨尔的号召与组织下,1897年,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大会通过了《巴塞尔纲领》,标志着锡安主义运动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的政治运动。此后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论争、分裂、和解和团结等过程,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奋斗下,终于逐步走向了成功。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掀起了向巴勒斯坦移民的“阿利亚”浪潮。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赞同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一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此后,犹太人复国的步伐加快,但犹太人的大量到来也引起了当地阿拉伯居民的不满,与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并绵延至今,成为中东问题的一大症结。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公之于世后,犹太人赢得了全世界的普遍同情,也使更多犹太人认同锡安主义的目标。在美国、苏联等大国的支持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正式认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犹太民族长达2000年的复国之梦终于得以实现。

在锡安主义的发展和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中,锡安主义在美国也经历了一番坎坷与曲折,从最初的拒斥、疏离到同情、支持并成为团结统一美国犹太人不同群体的一面旗帜,美国犹太人最终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导依靠力量,在锡安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