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恩师的深刻教诲与关怀

感恩恩师的深刻教诲与关怀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恐文字拙劣,不堪阅读,思来想去,决定记下和老师相处的二三事,以供追思。吴老师对待学生无疑是严格的。记得在我毕业前夕,吴老师就我未来的发展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在2016年吴老师来昆明举办讲座的间隙,我和爱人及其他几位同门相聚时,老师还殷切地叮嘱我们,要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家庭和事业要兼顾好。学生愚钝,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承袭吴老师的学术思想,至今在学术的道路上仍然浑浑噩噩,辨不清方向。

感恩恩师的深刻教诲与关怀

罗 艳

(云南大学2006级人文地理学硕士)

惊闻老师离世的消息是几天前的事了,但现在我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我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恐文字拙劣,不堪阅读,思来想去,决定记下和老师相处的二三事,以供追思。

2001年,吴老师从昆明理工大学来到云南大学,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我也有幸成为该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在五年的本科学习中,虽然吴老师只给我们上了两门课,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吴老师学术思想的前卫和精深,学术态度的严谨和思考的缜密。2006年保研后的一天,我在学校偶然碰到吴老师,他问起我今后选择导师的问题。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选您了。”这一句话后,吴老师把我收入麾下,自此,我成为一名吴门学子。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虽苦,但让我受益终生。

吴老师对待学生无疑是严格的。吴老师要求我们每学期精读20篇英文文献,完成10篇读书笔记,每周进行进度汇报。英语水平很一般的我拼尽全力才勉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读文献和写读书笔记上。老师的要求很严格,以至于当时有两位同门深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另投他门。当我看到同班其他导师的学生清闲的状态时,心里还有些小小的埋怨。但正是老师的严格要求让我摸到了学术研究门槛,学会了学术研究的一些方法。现在翻看当时做的读书笔记和与老师的交流记录,仍然感叹于老师的用心良苦。

吴老师对待学生无疑是极富耐心的。吴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十分严谨,这也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吴老师以极大的耐心把我们这些学术菜鸟一个一个地领进门。在搜索文献时,吴老师指导我们如何找到需要的文献;在阅读文献时,吴老师指导我们如何去有效阅读,如何抓住重点;在论文写作时,从文章大纲的拟定,到章节重点的提炼、内容的描述,到文字语句的修改润色,再到参考文献的正确标注,吴老师一点一滴耐心地教导。在吴老师一遍一遍的指导中,我们逐渐掌握了要领,学会了方法。

吴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吴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还关心我们的生活、交友、健康、前途等,经常趁着聚餐的机会和我们谈论人生话题。记得在我毕业前夕,吴老师就我未来的发展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他极力推荐我到美国或加拿大读博,跟我详细讲解相关的细节,还告诉我如果我定下来要去,他即刻帮我联系相关的学校和项目。最终由于自己的原因,我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决定到高校谋职。吴老师得知后,积极帮我出谋划策,帮我写推荐信,并联系了两所昆明的高校,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我心中仍然非常感激。工作后,在我们偶尔的联系中,老师也经常关心我的职称晋升情况,帮我推荐合适的刊物,为我修改论文提纲,为我的职称晋升出谋划策。(www.xing528.com)

吴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从未中止。还记得有一次,我和爱人一起去老师家拜访,吴老师跟我们聊起如何对待婚姻、保持和爱人的良好沟通。他把他和师母的相处之道讲给我们听,建议我们在婚后,尤其是有孩子之后,能保持每周和爱人单独约会一次。当时我还没有孩子,约会时间多如牛毛,体会不出其中的道理。但是现在看来,老师的话真是至理名言。在2016年吴老师来昆明举办讲座的间隙,我和爱人及其他几位同门相聚时,老师还殷切地叮嘱我们,要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家庭和事业要兼顾好。

毕业后,我和老师的联系渐少,特别是在老师去了南京之后,仅在节假日对他有些问候。得知老师生病是去年年底的事,和老师联系后才惊觉是自己疏于问候,我万万没想到,2016年一别竟是永别,悔之晚矣。

学生愚钝,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承袭吴老师的学术思想,至今在学术的道路上仍然浑浑噩噩,辨不清方向。但是因为深受吴老师学术态度的影响,我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寻和探索。

我还记得您在我论文答辩会上与其他老师进行激烈辩论时的飞扬神采,还记得临沧调研期间您教我们品鉴红酒时的灿烂笑容,还记得您和弟子们聚餐时的侃侃而谈……这一切都像是刚刚发生的事,我不愿忘记,也不会忘记。

致恩师吴启焰——一个纯粹的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