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念吴启焰师兄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纪念吴启焰师兄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志刚启焰师兄和我的研究领域非常接近,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我对他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关注。在此写下这篇小文,作为对他的纪念。大约是2010年以来,启焰师兄在各种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成果,每年都有诸多论文见刊,这在同龄学者中是非常少见的。2018年4月12日美国新奥尔良AAG年会间隙,坐在我对面的吴师兄

纪念吴启焰师兄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李志刚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启焰师兄和我的研究领域非常接近,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我对他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关注。在此写下这篇小文,作为对他的纪念。

记忆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并不多。记得在学生时代,我曾和王兴平徐海贤一起去过他的宿舍。昏暗的房间里,他在用力工作,完成博士论文。令我们吃惊的是,当时房间里挂着他亲人的遗像。后来他的博士论文出版了,其中提到家庭变故、写论文期间亲人离世等事,我们都感慨其中的不易,由衷地钦佩他的坚持和坚忍。我们再后来见面,多是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有的学者感觉他总是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他说话语速较快,不经意间穿插一些文献观点、学界人物及其逸事,让我总要费力思考一下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见面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2018年在美国的新奥尔良。那次,我们都是去参加美国地理学会在当地举办的AAG年会(4月10~14日)。印象里他组织了一个“教育化”研讨的专场,和国际上的几位大佬一起,有很大反响。大约是在4月11日满是南方阳光的下午,我们在会场偶遇,一起去了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几年没见,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头发花白,气色尚好,和我的出游有种忙里偷闲的感觉。我们边走边聊,我感觉他对于奥尔良本地的风物、地理已有很多了解,对于博物馆里各种馆藏乃至军械也有很大兴趣。不过他谈的最多的,当然是他最近几年的研究,他所发表的大量成果,我可以感觉出他的骄傲。他还提到诸多国际同行,对于他们的文章、著作如数家珍。我不禁感慨,他终于融入了国际城市研究的主流之中,虽然可能付出得太多,但他自己对此可能毕竟是高兴而自豪的吧。

大约是2010年以来,启焰师兄在各种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成果,每年都有诸多论文见刊,这在同龄学者中是非常少见的。他的关注点从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一路延展到教育化、绅士化,以至能源、大项目建设机制、高铁、中国城市化等。他一方面长期保持着对于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的持续的关注,另一方面向更加宽广的城市化、城市空间机制等方面扩展,研究对象也覆盖南京、江苏、上海昆明、西安以至加拿大。他的成果的水平和层次越来越高,合作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国际化。这一切呈现出一条极为清晰的上升之路。不过这其中一直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他对空间不均衡问题的关注,以及他饱含的人文情怀。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他的“教育化”研究成功地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概念化乃至理论化,使他在固若金汤的西方绅士化研究堡垒中夺取了一席之地,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www.xing528.com)

我总觉得,师兄的形象特别鲜明,他就像一位满是好奇心的单纯少年,从一个巨大舞台的边缘不断向中心跋涉,身影有些孤独,但充满力量。尽管一直漂泊,云南、东北、南京、上海、西安、温哥华,但他终是走出了一条蜿蜒却也坚实的学术发展之路。虽然曲折,但他找到了科研和工作的意义,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是荒唐言,确是辛酸泪。希望未来的中国城市学者们,不用费力从边缘往核心去挤、去拼,能有舒适的生命状态;希望后来的学者们,都有更加安逸的生活,不需再去漂泊。

愿逝者安息!

2018年4月12日美国新奥尔良AAG年会间隙,坐在我对面的吴师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