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权
惊悉挚友离去,我一直不能平静,在这令人忧郁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下,更加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我和启焰相识于2011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我们相约在城市变迁方面进一步合作。一年后的某一天,我收到启焰的电邮,他邀请我到南京师范大学访问,以便更好地详细讨论合作事宜。从此,我俩在学术道路上成了知己,互相支持,产生了无数的想法,制订了很多计划。不幸的是,我收到了挚友的最后一句话:“求神保佑,我们也是这么做(在枫叶国禁足)。”(2020年3月24日)
过去的这些年,我们相聚于南京、上海、南宁、波士顿、曼彻斯特、伦敦等地,都与学术活动相关(开展合作项目、参加国内外会议、商讨文章写作事宜、指导学生等)。几乎每次活动,启焰身边都有不同的学生和教师向他请教,他总会高兴地给以启发和帮助。启焰对吃和穿不太讲究。记得2017年我们在伦敦共同组织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年会的一个专场,我提醒他第二天要穿西装,他笑嘻嘻地接受了。他的经典姿势是闭着眼、托着腮,进入深思状态,然后说出一大串各种理论让大家思考。
我们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和顺利,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启焰的学术精神和品德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他不惧不同观点的辩论、不同方法的尝试,精于创新,重于管理,我们的每一篇力作都是他催出来的。2016年,他组织了一场学术会议,主题就是发展中国自己的城市研究理论,会议得到我同事——国际有名的文化和社会地理学大师Tim Edensor教授的大力支持。在后来的合作写作过程中,Tim对启焰的“jiaoyufication”本土化理论赞不绝口,真诚地说启焰是“a very clever scholar,a deep thinker”。我们的最后一次面对面讨论,应该是在会议后他回国前的半天(2016年9月2日)。我们在海德公园旁的早餐店喝着咖啡和茶,畅谈着健康城市领域的发展计划,讨论如何进行学科融合,申请大型国际合作项目。(www.xing528.com)
虽然我们的交往总是穿插于国际旅行中,但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距离感,无事不谈,成了挚友可能是因为性格和处世方式比较相似吧。在国内地理学界,似乎没有他不熟悉的学者。他宽容善良,为人低调,专注勤奋,事业蒸蒸日上,我们都为他感到自豪,为他鼓掌。他的离去让多少人心酸叹息。在2019年的大曼城10公里万人跑步活动上,我也学西方人在运动上衣的后背写上启焰的名字,希望我的坚持也能鼓励挚友的治疗和康复。之前我申请到了欧盟的国际短期加拿大交流基金,想着可以去温哥华待一周,看看老友,手续也在办理之中。但世事无常,人类在灾难和疾病面前多么渺小。
我最为启焰高兴的是2017年暑假他带着夫人和两个已上中学的孩子畅游英国时,亲眼看到他们一家人有多幸福。我多么希望那一刻永不消逝!
启焰,在天堂里照顾好自己!我们永远怀念你!!
“环境污染健康风险意识”调研期间的讨论会(左起:袁亚琦、程建权、吴启焰、李在军)
2020年5月4日思于曼彻斯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