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功豪
初识启焰是在1996年秋,启焰来南大报到,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届博士生,我原计划招收2名(张京祥、吴启焰),后招了4名(还有徐逸伦、周游)。启焰个子不高,一张和善的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脸。入学不久,启焰体检查出丙肝,住校医院。我前去看望,给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尽一个老师的责任。
启焰话不多,不善交往,但善思考,是一个把所有时间、精力都用来啃书本、做学问的年轻人。读博三年,他都沉浸在对学术的求索之中。
启焰是一个富有开拓和挑战精神的人,关注学科前沿,关心学科发展,尤其在人文地理方面。在博士论文的选题中,他选择了城市社会空间作为论文的方向。在国内,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地理界如此,规划界更是如此。国内研究者不多,文献更少,见到的最早的是同济大学虞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美国阿克伦大学访学时见到他)1986年发表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嗣后是1989年中山大学许学强教授团队对广州社会空间的研究。然在国内,对该问题还没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启焰瞄准了这个学科方向,迎难而上,通过对国际上大量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研探,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为主题,开拓性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他构建了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南京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按照设计的城市社会居住空间的7项数据,对201个居住社区居民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围绕所划分的三类居住社区、五种类型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入户调查。这充分体现了他严密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他的论文取得很好的效果。论文的部分成果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受到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约翰·罗根(John Rogan)的赞誉。启焰在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比如他参与了南大朱喜钢教授关于中产阶级化的研究,根据南京市围绕“学区房”而引起的空间更新现象,创新性地提出了“教育绅士化——中产阶级化”的论点,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启焰一系列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核心刊物上,受到同行的关注。
启焰一直存在着一个学术理念和追求,期望能够有一个能实现自己学术价值的合适的平台、载体和空间,能够自主地研究,希望早出成果,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他博士毕业后在昆明、南京、上海、西安不断地转换地点和工作单位的内在原因。然而,可能这种工作环境频繁的变动,学术上一次次重新开拓,缺乏助手孤军奋战的辛劳,以及长期家庭分居,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照顾的生活状态,也是他致病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他英年早逝。
启焰还是一个尊师重友、重情义的人。他在面对工作的变动、家庭状况的变化时,都和我通气,希望获取理解和支持。他邀请我和家人去云南旅游,观赏滇池景色、游览丽江古城,和他一家度过的快乐时光仍历历在目,而如今启焰已和我们相隔天涯。
启焰走了,留下的是无限悲痛和深深的感叹!(www.xing528.com)
启焰逝后,我曾给他家人送去了我的挽词,就作为此文的结尾吧!
千里求学,南大相遇。
勤奋苦读,勇于探求。
职途多变,为遂志向。
过劳多虑,病魔难抵。
英年风华,一朝辞去。
可叹可悲,唯愿安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