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产阶层研究方向的变化及优化措施

中产阶层研究方向的变化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化与空间化具有时空共轭性特征。中国的中产阶层化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与西方的中产阶层化越来越相似,中国的第二波中产阶层化过程将逐渐与西方并轨,不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是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异质同源性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

中产阶层研究方向的变化及优化措施

4.1.1 研究内容的变化

由于1958—1978年间公共投资来源单一,总量不足或缺乏,中国城市的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空间因此长期呈现高密度、低容积率的紧凑形态[18],城市实体空间拓展水平远低于同阶段西方城市。197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7.9%,比1949年仅上升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世界年均提高0.34个百分点的水平。[1]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活动随着体制的改革而迅猛发展,这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城市实体空间拓展非常缓慢,城市职能空间扩张速度远远超出实体空间扩张速度,人口密度居高不下。中国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都经历了一次内城更新的过程,城市中心区住房的等级提高,物质条件与环境改善,这为中产阶层化现象的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大城市都出现了类似城市中产阶级以上阶层向中心区集聚的现象。因此我们强调,中国第一波大中城市中产阶层化过程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大量内城区旧住宅区被拆除,原居民迁移到郊区,原来具有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社区邻里被新兴的单一的“高尚”住宅区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旧城改造的推进,城市中心区住宅的等级越来越高,居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交通更加方便,并因临近新的高等级区域而使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此外,由于1949—1978年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社会阶层被制度性简化,内部差异被消除,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都被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本应作为中产阶层中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因此在这个时期,中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社会化过程是在1978年之后逐渐开始的。在我们的宪法第一次庄重地承诺“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中产阶层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政治领域内取得了合理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化与空间化具有时空共轭性特征。

4.1.2 研究对象的变化(www.xing528.com)

中产阶层化与全球化进程关系密切,跨国资本渗透越深的城市,中产阶层化发展越迅猛。

在全球化的社会重构过程中,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出现高低两端的极化趋势,高收入职业中的白领阶层拥有比传统中产阶级更高的收入,而低收入职业者从事的是低技术、低工资的工作,这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化。同时,全球化导致了传统的工人阶级的衰落,而中心区住宅的需求方——年轻的职业白领阶层不仅在人数上而且在社会地位上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全球竞争的形势要求城市引进跨国资本及国际精英,营造富有魅力的城市内城居住环境,所以只有少数大城市的中心区才有复苏的机会。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特征,而且这种不均衡日趋明显。中国的中产阶层化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与西方的中产阶层化越来越相似,中国的第二波中产阶层化过程将逐渐与西方并轨,不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是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异质同源性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