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产生背景的差异
美国从1945年退伍军人管理局为二战退伍士兵在郊区修建住宅以后开始了郊区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主要大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中心变成少数民族和黑人的聚居地,环境恶劣,治安混乱,税收下降,中心辐射范围缩小。城市政府为了解决城市的这些社会问题和提高税收,提出了城市复兴计划,西方城市开始了再城市化过程。于是,城市中心开始复苏,破败的城市中心重新成为经济增长区域,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的中产阶级从郊区被吸引到城市中心区,由此出现了中产阶级化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三线”建设,由于资金有限,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大跃进”开始后,城市建设停滞。随着改革开放和土地有偿使用政策的实施,国外投资(FDI)和民间投资开始兴建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位于城郊,大量的工作机会集中在城市郊区,城市中心区房屋破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出现了老化、衰退的迹象,由此政府开始了旧城改造。此时,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兴起并繁荣,使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值得到提升,经过土地置换,原有的中心区贫困居民被迫迁出了城市中心,中心区新建的住宅成为中产阶层集聚的空间。由此,中国出现了中产阶级化现象。
3.1.2 时空耦合性差异(www.xing528.com)
西方的中产阶级化过程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但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就有了中产阶级,只是没有出现中产阶级在市中心附近集聚的现象,即没有出现中产阶级化现象。西方的中产阶级的产生和中产阶级化现象的出现不具有同时性,反映出西方中产阶级化过程的时空分离性。
中国的中产阶级化过程是在第一轮旧城改造的时候开始的。1978年以后,经济政策转变,中国出现了收入差异,因而出现了中产阶层。旧城改造使得中产阶层在市中心附近集聚,也就是说中国的中产阶层的产生和中产阶级化现象的出现几乎是同时的,体现了中国中产阶级化过程的时空共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