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中产阶级化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
(1)中产阶级的社会化。
西方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中产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家庭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阶级的特征。他们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人士、学校教师、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在商店内部和外部从事推销工作的人组成。[17]中国中产阶级(层)的出现和成长与1978年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从一系列新的政策中普遍受益,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张下的相关政策则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中产阶级(层);在其后的十余年间,股票和金融证券市场的开发和完善、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公务员和教师的大幅度加薪,以及“房改”和房屋的商品化等事件接踵而至。在短短20年间,中产阶级(层)的人数成倍地增长,以致连海外媒体都惊呼“中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时代”[2]。
(2)中产阶级的社会空间特征。
中产阶级化作为一种伴随着城市中心区更新产生的社会空间现象,在社会空间中表现出强烈的集聚特征。西方20世纪初在郊区化过程中被分散的中产阶级虽然在城市郊区构建了地域空间上的中产阶级居住地带,但伴随着城市的向外扩张,该地带在空间上逐渐具有了相对离散的特征。城市中心区在城市政府为改善破败的面貌而提出的“城市复兴”计划中复苏,由此吸引分散在郊区的中产阶级向城市中心集聚,从而产生了中产阶级化现象。
在中国,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城市中心的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良好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接近城市服务中心等优点使城市中心的魅力重新得到认识。低收入阶层在纯市场原则和土地区位地租的过滤下被迫迁出,中产阶层从城市各个地区向城市中心集聚。
(3)中产阶级化的地理趋向性。
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金融、贸易活动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的地方,能够满足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需要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城市的中产阶级具有吸引力。旧城改造之后,城市中心集聚了大量的商业、零售、商务、金融等第三产业,高等级就业机会增长成了吸引中产阶级重返城市中心的重要因素;同时,相对集中的各种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使居住在此的居民能更便利地享受城市服务;再者,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情况恶化,通勤时间增加,这使得有条件的中产阶级更愿意返回城市中心居住;此外,旧城改造之后,城市中心的生活环境不亚于城郊,促使中青年中产阶级向城市中心回迁。
1.2.2 中产阶级化过程动力机制简介
(1)政府税收、住房政策的变化促使城市中心区复苏。伴随着政府主导的旧城更新、改造与美化运动,城市中心基础设施、环境、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生活的吸引力被“内城复苏计划”重新塑造。
(2)城市中心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CBD产业活动发生重组并快速增长,城市中心区因此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www.xing528.com)
(3)住房市场需求增长和郊区建造成本提高之间的矛盾加剧,返回城市中心区居住并参与其改造,成为出生在出生高峰期的人们为满足住房需求而做的选择之一。
(4)随着城市的空间扩张和多核化的推进,城市通勤时间增加、成本增加,家庭呈现年轻化、核心化与丁克化趋势,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增加。[13]
1.2.3 贝里对中产阶级化过程的古典经济学解释
贝里(B.J.L.Berry)认为中产阶级化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它是通过对一定的内城邻里注入生机以满足职业家庭的需要实现的。这个过程将受限于:第一,CBD办公业的大量增长;第二,大量的城市住宅从郊区向内城过渡;第三,城市规模大小。[10]
中产阶级化过程涉及阶级构成的转变。新中上阶层——主要是相对富裕的丁克家庭,被吸引到接近城市商业区的邻里中。这些邻里经过更新,产生了高质量的服务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风景优美的滨水公园、博物馆、大学、标志性建筑物等,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的高质量零售设施和服务,包括餐馆、剧院和娱乐设施。贝里认为,美国中产阶级化现象源于供求双方的互动关系:
(1)在1965—1982年间,出生在出生高峰期的人们已经从高等学校毕业,社会对住宅的需求空前增长。
(2)面对较高的郊区高档建筑的价格和通勤成本,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法是增加对价格相对低的旧的城市中心住宅的需求。
此外,中产阶级化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新兴住宅业市场中,因为这种新兴的住宅业面对的是建造成本的迅速增长和出生在出生高峰期的人们的住宅需求的增长。
最终,在供应方面,新住宅行业已经创造出最大的盈余,加速了空房从郊区向中心的过渡,这就为人们放弃内城提供了动力。这样,最广泛的、持久的中产阶级化过程就发生了。在需求方面,面对较高的郊区建筑成本,出生在出生高峰期的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不断增长;在CBD里,办公业的增长为新兴中上阶层占据住房市场份额提供了职业基础。因为供求双方的影响是周期性的,所以,中产阶级化过程也应该是周期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