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产阶级化的特征与影响

中产阶级化的特征与影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产阶级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旧城区内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她认为中产阶级化是中上阶层家庭迁入贫困工人阶级邻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提升了被抛弃住宅的居住质量,最后工人阶级居民被取代,由此邻里的社会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中产阶级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居民阶层到社会空间的高级化重构过程。[14-16]另外,中产阶级化过程也包含了对城市中心区低收入居民的再剥夺。

中产阶级化的特征与影响

中产阶级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旧城区内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中产阶级化运动”这个名词是城市地理学格拉斯(R.Glass)在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伦敦的居住区更新改造过程时首先使用的。她认为中产阶级化是中上阶层家庭迁入贫困工人阶级邻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提升了被抛弃住宅的居住质量,最后工人阶级居民被取代,由此邻里的社会特征也发生了改变。[1]黛安娜·利维(Diane K.Levy)认为中产阶级化是高收入家庭入侵低收入邻里的空间经济过程,入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趋深化,最终导致区域房地产价值的整体升高。[2]而以萨朗·左金(Sharon Zukin)为代表的后现代城市文化流派则从中产阶级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意义上解释中产阶级化这一社会空间现象。她认为文化同样是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手段,中产阶级文化为社会交往塑造空间,也对城市进行一种视觉再现。[3]

《简明牛津地理学词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Geography)把中产阶级化解释为:“富有家庭寻求近邻城市中心区而导致内城衰落区的重建、更新以及再居住的过程。这种择居过程通常是这些家庭权衡空间与接近中心区服务的结果。中产阶级化常常得益于地方政府城市更新计划对内城区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地方政府则因为中产阶级化而得到税收增长率和总额增长的回报。”[4]

诚然,中产阶级化在理论上仍然是一个不精确的概念[5],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中产阶级化进行了研究,但不同的学者对中产阶级化有不同的理解。综合起来,中产阶级化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城市中心区以外的中产阶级替代中心区内的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不断迁出;(2)社区物质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公共设施、服务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3)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多元化结构被过滤为单一结构,呈现中产阶级化特征;(4)家庭结构核心化、年轻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转变为年轻化的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5)社区文化得到彻底的更新。因此中产阶级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居民阶层到社会空间的高级化重构过程。[14-16](www.xing528.com)

另外,中产阶级化过程也包含了对城市中心区低收入居民的再剥夺。在中国,住房政策调整后,住房大都以自有化的形式存在。研究表明,南京的贫困社区小市社区的住房自有率达到了80%,低保人群的住房自有率近50%。[1]然而,他们的房产出售或补偿价格很低,不可能将其出售后迁到更好的商品房居住区。在旧城改造之中,这些贫困人群失去了土地和房屋,被安置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通勤成本增加的同时能得到的工作机会也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隔离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