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记忆中最鲜明的景象之一是一件经常发生在温迪停车场的事。父母在停靠我们的汽车前,总会先转过头来对坐在后座上的我说:“做好心理准备。”进行这种心理准备训练可能与我父亲在部队里待过有关系,它贯穿了我的童年时代,常常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军官对那些跟不上队伍的士兵的一种补救措施。至于如何准备,其实是父母用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的一场关于如何与他人交往的苏格拉底式对话。
这种心理准备练习经常性地发生,如在各大停车场、在离家去餐厅吃饭前、在杂货店里、在生日聚会前、在教堂活动时。练习有时候会持续很长时间,赶上我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得在车里做上10分钟的准备,只为一会儿和收银员打两分钟的交道。父母希望我能通过在点餐、乘坐公共交通这种常规社交情境中的反复练习,达到习惯成自然。这些练习听起来可能很迂腐,而且在那时,我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已经不怎么感冒了,但是作为一个社交尴尬的孩子,我又非常需要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我相信父母和我一样不喜欢这些练习,只是觉得这么做能让我更好地习得那些通常不摆在明面上的交往规则,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表6.1 进入温迪餐厅之前的心理准备
父母帮助我适应社交世界的法子,就是将我的聚光灯视角一次性转向三个社交线索,这就是他们总结的“头三条”,前文我已经提到过。他们还将这些社交期待转换成了“如果-那么”句式:“如果我们去温迪餐厅,那么我们是去吃饭的”,“如果我们要在这里吃饭,那么就得知道点些什么”,“如果要点餐,那么就需要把钱准备好”。这些“如果”指向的是社交期待,“那么”则指向我的行为。当我走向温迪餐厅的大门时,心中默默重复着“头三条”:“队尾、点吃的、准备钱”。做完了这三条,就该是下一个三条了:“眼神接触、大声说话,说请”。
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三个三个的社交行为组块组合到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比如餐厅点餐系统,然后我试着把这种系统迁移到其他场合,比如到电影院买票、到棒球场买票等。慢慢地,我明白了“请”和“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在良好互动中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出礼貌会换来别人的礼貌和尊重。对于不尴尬的人来说,这样的领悟未免太普通、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他们能够信手拈来的事情,对我来说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
在这种不懈努力之下,我慢慢掌握了各种社交情境的常用规则,社交能力也终于培养起来了。及至后来,我对常规社交有了信心,之前那些对于社交互动的种种担忧也烟消云散,我已经能够平静而自信地应对自己的社交生活了。在我能够自动地完成社交互动的前几个步骤之后,我的部分心理能量就可以被解放出来去应对那些意外状况了,这让我有机会恰到好处地处理一些事情,从而赢得了一些赞许。
如果父母能用“如果-那么”句式来向尴尬儿童表达社交期待,他们就能充分利用起孩子的系统化天性。随着尴尬儿童慢慢掌握了各种“如果-那么”句式,他们就能逐渐理解社交期望,明白遵循这些期望的益处,并将这些期望与行为组织成社交脚本。当父母引导孩子看到这些系统化脚本确有成效——比如人们开始友好地回应他们,愿意和他们多说一会儿话——这些孩子就迎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以此为始,他们会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使用这些社交技巧,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交生活。(www.xing528.com)
虽然这些社交技能训练对于尴尬儿童来说非常有用,但据我观察,这些训练却很少得到应用。对父母来说,让一个孩子去关注自己不感兴趣且百思莫解的社交礼仪也确实不容易,但我发现,父母可能还有另外一些顾虑,担心让孩子进行这样的社交补救训练是不是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自己的教养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个人人热衷于通过朋友圈和社交门户网站展示“完美生活”的时代,承认自己搞不定养育孩子的任务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压力。就像我的父母,在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如地倒牛奶、自信地点餐,而自己的孩子却得做艰难的训练的时候,心里未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父母不必为家有尴尬的孩子需要引导而感到难堪,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孩子能瞬间感受到父母的担忧。帮助尴尬的孩子做心理上的社交准备和你隔壁家的父母因为孩子阅读速度慢或者数学不好而给予额外的帮助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当父母试图遮掩孩子的社交瑕疵时,他们就失去了让孩子通过必要的训练获得真实成长、适应社交生活,从而与外界建立起有意义联结的机会。
父母常常担心自家孩子的尴尬,将它视作一种反常的心理特质,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可能能帮助这些父母释怀。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人格特质没有好坏之分。尴尬儿童对某些领域的过度关注在某些情境中可能是一种挑战,但换一种情境可能就是优势。一个容易分心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情境中反而能发现常人不曾注意的东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一个固执的孩子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反而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尴尬的孩子在弄清楚自己的想法、为自己不同寻常的兴趣找到出路方面,会比其他孩子经历更多的磕磕绊绊。当一切慢慢好起来,他们会成为专注、坚定、自律、能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看世界的人。
我一度非常抵制父母强加于我的心理准备训练,但由于他们的坚持,我的社交技能得到了发展,才使我能够给人留下体贴、周到的印象。他们总是率先垂范,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父母不仅需要把亲社会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他们更需要亲身示范,让孩子理解何种具体行为可以传达特定的亲社会意图,从而引导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而周到的成年人。
表6.2 尴尬特质的消极与积极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