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感觉良好的人类情感之一,就是找到懂你的人时的感觉。你那些在别人眼中的怪癖,懂你的人却不仅能理解,还会无条件地给予欣赏。他们会在所有人都觉得你的笑话极不合适的时候开怀大笑,也会因为你爱小猫咪而在它过生日的时候送它一张贺卡。当有人懂你,他/她会看到你看到的世界,对你的喜悦与哀愁感同身受,甚至有时候能比你更早地意识到你下一刻的想法。懂我们的人通常也是我们喜欢的人,他们比其他人更了解我们的优点、缺点和奇怪特质,却依然选择喜欢我们。反之,若误解了我们的初衷,他们也可能会冒犯和伤害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对非常常见且容易相互误解的关系,为人父母者有时候会听到孩子对他们这样吼:“你们实在不懂我!”
当有人懂你,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个懂你的人发展出了精确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它是指一个人针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心理)发展出了一种有组织的框架(理论)。随着人们对某个人的认识加深,他对于此人的各种理论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这有助于他对此人在未来各种情境中的想法和感受做出合理的预测。心理理论和小说与电影里的人物角色推断有相似之处。读者会根据其中对人物衣着打扮、行为习惯、压力应对等种种细微之处的描写来推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举例来说,一个眼神飘忽、用红色字体呈现ppt标题的人可能会给人留下紧张不安或富于攻击性的印象。
一如那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所展示的,人天然就会对自己遇到的人随时形成理论,并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对其性格和价值观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我们对待遇到的每个人都像极了学者的单人个案研究,时常通过对对方行为举止的观察形成对方是敌是友的理论假定。
擅长社交者(socially fluent people)形成心理理论的速度很快,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何就得出了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能够在一瞬间就完成对大量社交信息的分流,然后快速将其组装成有效的模式,以完成对某人是快乐的、生气的还是烦躁的直觉判断。这意味着,一天中会有很多次,擅长社交者会形成对于他人的心理理论,并调整自己的互动风格去与之适应。在礼拜一工作会议的头几秒钟内,他们就能快速判断出老板是焦躁不安的还是悠闲自得的,从而完成今天是否适合申请额外假期的判断。
卡森在学问上的聪明劲儿使他能很快筛选出相关数据,并将它们与现有的物理理论与算法组织在一起。他能不用纸笔也不用计算器就完成这些复杂的运算,对他来说,这不费吹灰之力。但在筛选出恰当的社会信息并将它们进行组织,以便理解其他人现在正在想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他非常不擅长。但有这种问题的不止他一人,大量研究发现,尴尬者在形成心理理论方面有困难。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柯林·帕尔默(Colin Palmer)和同事们在一个普通成人样本中考察了尴尬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帕尔默发现,社交尴尬程度越高的人在形成关于他人意图、想法和感受方面的心理理论时会越困难。
我们知道,尴尬者社交信号处理的能力不佳,因此不难理解他们在形成心理理论方面也会有困难,正是这些困难让他们在社交生活中不知所措。一旦个体在形成心理理论方面遇到困难,那么即使在与同一个人进行重复性互动,他也难以形成连续性。若人们不能快速形成关于“他人社交心理是如何运转的”的组织化理解,他就会感到每一次社交互动都是陌生的,即使此前他已经和这个人见过许多次了。(www.xing528.com)
擅长社交者可以从当前的社交信息中快速识别出常规模式,从而迅速明白他人的想法与感受。看看下面这道八年级数学题。问题的排列布局表明,把右边的三个数字相加,就能得到左边的X值:
(X=3+2+1)
(X=6)
但如果把等式右边的一个变量变成未知数,这个问题就变得无法解答了:(X=3+2+C)。相似的,社交尴尬者的社交困难正是因为这些变量在社交情境中是未知的。当他们试着求解“他人心思”这一谜题时,常常会因为不会从人们脸上寻找有用线索,也听不出别人语调中的言外之意,从而忽视掉一些重要的社交线索。但是如果有人能给出X的值,那么通过倒推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难事儿了:(6=3+2+C)。
此外,能遇到像上面问题中那样,各个变量恰好搭配在一起的情况其实相当不容易。由于C是未知的,这一问题的排列组织就不如前者那样一目了然。但是如果能找到X的值,那么通过一些心理运算,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同样地,当社交尴尬者试图参透别人的心思时,常常可能因为忽略掉了某一重要线索,或者因为社交信息并不是以组织良好的面目出现的,而不得不花费更长的时间去“计算”。好在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支配绝大多数社交互动的X因素,从而为社交尴尬者进行恰当的社交判断提供了可能,就像不尴尬的人一样,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顺序稍有不同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