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铸就林则徐的人格力量

读书,铸就林则徐的人格力量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则徐在诗中表示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可置之度外,个人的祸福无所计较,充分凸显了他读书以经世致用、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操与博大的胸襟。林则徐的人格力量无论是生前身后始终在释放着正能量,成为后人向往、学习的榜样,而这正能量乃源于读书。林则徐27岁中了进士,赴京任职。林则徐在任职期间,每日读书;在闲暇之时,同样没有一天手中无书,这就是林则徐惜时读书的精神。

读书,铸就林则徐的人格力量

林则徐1811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从此走上为官之路。嘉庆21年,他离开翰林院,离开北京,到江西省任副主考。嘉庆25年,林则徐开始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他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正直,而且政绩昭著,体会民生疾苦,大力改革,博得了百姓的好评,被百姓称为林青天。学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这样评价林则徐:“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绶,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多所兴革。凡民生疾苦、吏事废坠、人才贤否,无纤悉不知,知无不行……一时贤名满天下。”意思是说,林则徐所到一处,贪官都害怕林则徐惩办他们,纷纷把大印解下放在桌了上,然后跑掉,不敢再当官。所有大臣都看重林则徐的才华,即使官品比林则徐高的官,遇到林则徐也愿意甘拜,不再高高在上。林则徐不管到哪个地方,都进行改革,大凡民生疾苦,官吏任废,人才是否贤能,他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所到一处,好评如潮。

道光18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广州,进行虎门销烟。当时,一个英国军官写了一本书叫《英军在华作战记》。该书这样描述林则徐:“若说林公虽然不为皇帝所喜,但是他却很受他新近管治人民的爱戴,这对于林来说,只是公道而已。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一个外国人尚且能对林则徐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甚至在虎门销烟几年后,英国一个陈列各国伟人和世界名人的蜡像馆里坐落着林则徐的塑像,由此可见,林则徐不但在国内受百姓爱戴,在国外也有巨大的影响力。

1842年末,林则徐被遣戍伊犁,3年间在新疆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后被称为“林公井”)灌溉农田,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是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时,口占留别给家人的诗句。其意思是: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竭。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再胜任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林则徐在诗中表示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可置之度外,个人的祸福无所计较,充分凸显了他读书经世致用、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操与博大的胸襟。林则徐的人格力量无论是生前身后始终在释放着正能量,成为后人向往、学习的榜样,而这正能量乃源于读书。(www.xing528.com)

(一)出身儒业世家,沐浴优良家风。林则徐出生于“累传皆儒业”的书香门第,自幼便沐浴着优良的家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师,在他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他的影响极深。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虽然是一个穷私塾教师,但是为人正直。林则徐回忆他的父亲时曾说:“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意思是说:他父亲在私塾里面20年,没有随便参与一件不能做的事情,凡是不能要的钱,一分都不要。林则徐的母亲也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读书,通晓大义,勤于女红,曾教诲林则徐:“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耶。读书显志,始不负吾苦心矣。”后来,林则徐4岁时就被其父抱入私塾受教,7岁开始作文,12岁郡试第一,14岁考取秀才,从小受到严格启蒙家教

(二)就学鳌峰学院,得以博览群书。林则徐中秀才之后,便入鳌峰书院读书。鳌峰书院是福建省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康熙皇帝亲自赐匾“三山养秀”(“三山”是当时福建的别名),并以朝廷名义赠送给书院很多书,这在书院历史上是少见的。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学习了整整7年,博览群书,不管孔孟之道,还是墨子老子道家学说,不管佛教,还是医学的书,他都广泛阅读。当时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教育学生,读书要实干,读了书要拿去为社会服务,而不能只读书不实用。在郑光策山长的影响下,林则徐确立起“经世致用”读书思想。

(三)通过汉译西书,得以开眼阅世。林则徐到了广州任两广总督和钦差大臣的时候,发现和外国人打交道,如果不懂得外国国情,根本无法与他们沟通交流。于是,他决定开眼看世界,组织人员翻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并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成《四洲志》,这是当时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较为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同时,他还将《四洲志》书稿及其他翻译资料交给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外国史地的巨著。林则徐对西方成果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鲜明地提出“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要把西方最先进的东西变成中国人最先进的东西,这才真正有用。

(四)惜时读书,刻苦求学。林则徐20岁中举后,在福建巡抚中担任秘书,他在抄写的过程中,浏览了巡抚历朝的有关管理档案文书,学习了许多前人治理国家的经验,这对他的见识和治理才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林则徐27岁中了进士,赴京任职。期间利用翰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深入研究经世之学。他在致郭柏荫的信中说,“若不读书,岂不虚度日力?”与他有交往的友人也无不敬佩感言:“公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寒暑不辍焉。”林则徐在任职期间,每日读书;在闲暇之时,同样没有一天手中无书,这就是林则徐惜时读书的精神。他有一个藏书楼“云左山房”,藏书计1078种。藏书楼前挂有自撰自书的联句:“诗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意思是不管是我的老师还是朋友,能够到我这么小的地方商讨读书,交流读书,这是一件多么文雅高尚的事情。希望子子孙孙不要辜负了这些书,要常读书,才能著作等身、才学等身。后来,林则徐流放到新疆伊犁,但他仍然手不释卷,他走的时候用整整7辆大车运了20箱书籍,途中写了一首诗:“纵使三年生马角,也需千卷束牛腰。”意思是说,他要读很多的书,来度过艰难的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