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名著?两者的关系又如何呢?经典就是小时候读过长大了还想再读的东西,就是你想一读再读的东西。当初读过,有所收获;再读,还有所悟的东西。有人把经典归结为一种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这种说法我不同意,这种活人给死人发证书的做法是可笑的。经典从最初产生开始就是经典,是他的文本质量决定的。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很短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过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发现快意的书”;“经典是初读却感觉像重读的书”。卡尔维诺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经典的一些特性,给辨别什么是经典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相对经典而言,名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比较著名的作品。我举个例子,曹文轩有很多作品,但他的经典作品只有《草房子》和《青铜葵花》,其它的作品则只能是名著。名著和经典的区别,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作家很可能写出很多名著,但不可能写出很多经典,一辈子能出一个经典作品,就很了不起。
经典并不都是能让你赏心悦目的东西,有时候还会给你带来一些困惑和干扰,甚至让你初读的时候有点儿不喜欢。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流行的一般都不是经典的。你喜欢的,一般也都不是经典的。我常常会听见孩子们说:“这本书我好喜欢。”而十年过去之后,长大的孩子们会疑惑地问自己:“我曾经喜欢过那么幼稚的东西吗?”童年的阅读经验,是不能给我们提供鉴别经典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书放一放,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比如说,你不喜欢的经典,你读不懂的经典,它能提升你的阅读水平,提高你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会磨砺你的心智和精神,意志和情感。一切美的东西都是打磨出来的,而经典,就是时间打磨出来的东西。经典给人类以永恒的光芒。(www.xing528.com)
朱自清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清贫。这样的人就像池塘里的荷花,虽处污泥之中,但高贵而纯洁。说白了,朱自清先生是一个优秀的、传统的知识分子,身上很多美好的品德都是从之乎者也的古典文华中熏陶出来的。但这样的优秀文人,在身后也曾遭遇过两次巨大的重创,让我们体验了一下滑稽而又略带点苦味的人生。
朱自清有两篇很著名的散文,一篇是《荷塘月色》,另一篇是《背影》。这两篇文章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但也就是这两篇文章,让他身后遭受了种种非议,几乎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荷塘月色》解放后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次巨大的争鸣。人们争论的焦点落在了《荷塘月色》是否违背了科学常识。科学家们说,蝉(知了)在夜里是不鸣叫的。朱自清何以能听见鸣叫,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这样的大家,居然犯这样小儿科的错误。其实,科学不科学的本身是其次的。我想说的是蝉鸣在《荷塘月色》中是最重要的吗?科学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共性问题,如果一万只蝉不鸣叫,而一万零一只蝉鸣叫,科学的词条上肯定写的是不鸣叫,绝对不会写“有的鸣叫,有的不鸣叫”。如果我们过分迷信科学,一般来说,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而科学有时候在经验面前一文不值。比如说夜里蝉鸣。在乡下,很多人在夜里听到过蝉鸣,估计在城里长大的科学家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符合实际。我听到过蝉鸣,那是幽幽的一声,很有哀怨的味道。所以,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指责纯属无稽之谈。一般说来,文学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背影》这一篇经典散文的争鸣,那就更有意思了。第一,指责该文如果不是叶圣陶老人家的推荐,就不应该这么红。当然,大家对叶老的审美眼光还是深信不疑的。第二,指责该文颂扬了变态的爱。我读了好几遍都读不出来哪里变态,我想一个人不变态或者说不曾有过变态体验的话,是不大容易读得出来的。如果照着他们的读法,中国古代的东西是不能读的,一读全是变态文字,包括孔圣人的言论。第三,指责该文作者不懂交通法。想想也是,作家不懂的东西是很多的,以后文章写完以后应该交给司法部、交通局、科学院等部门都帮忙审查一下就好了,这样能避免很多幼稚的错误。我由此还想到了,不懂交通法的父亲是不配做父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所有的父亲的父爱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值得去讴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