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课程大纲涉及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出版传媒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内生特质上。其内在特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性、创新思维、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思维直接参与并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性作用,并最终决定能否给社会带来价值创新的成果,而学习素质和行业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和支持。
基于出版传媒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学基本目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框架。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创新性地给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给社会带来正向价值。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内涵时,需要关注下列内容。
(1)公共课强调“使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就职于新闻出版、媒体传播等领域,所从事的工作与传播社会舆论、主流媒体发声有密切联系。工作性质对社会思潮与舆论导向的影响大。课程教学要针对行业的特殊需求,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保持强烈的文化担当,把导向为魂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的一条主线,遵循出版工作规律。公共课在内涵上应体现出版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使命上应体现出版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功能。课程教学应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懂得本专业学习与未来职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并懂得自身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包括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发展与职场空间定位;培养对所从事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2)基础理论课侧重“视野”和“方法”培养,厚重人文素质基础。首先,训练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懂得出版业的发展脉络、业务流程和技术变化;了解出版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建立深厚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洞察力;懂得出版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给彼此带来的深刻变革。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懂得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透视产业发展,在企业微观层面去构思开展业务或技术应用;掌握构思与设计相关业务应有的方法、过程及其结果的技术表达,如抽象分析与建模;掌握发现问题所需要的业务分析与优化方法;掌握将构思变成最优化方案的策划和设计能力。再次,出版行业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引领。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性需要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来体现。这样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出版职业素养相结合。如整合现代汉语、知识产权(版权)、出版史、印刷史、艺术史等相关课程,构建支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社科基础教育体系。同时,对大学生的文化与思想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进行业务指导。(www.xing528.com)
(3)专业课突出知识传授、技能和思维训练。在传授专业课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时,应包括视野教育、各个知识点教育、产业整体状况的宏观理解、技术与业务层面的微观分析、策划与设计不同方法的比较与学习、专业素质养成。在技能方面主要是训练面向职业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包括系统构思、选题策划与设计建模,产品营销与技术推广,表达与技术写作技巧,有效计划和管理控制的方法,相应软件工具的熟练使用。同时,根据本专业要求及职业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抽象思维、辨析思维、创新思维等。
总之,课程教学大纲目标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元化目标发展,从强调能力培养向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更高层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