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达的产业背后必然有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来支撑,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必然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输送“适销对路”的高端人才。相对于基础性学科而言,出版研究应当归入应用型的学科范畴,而出版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学科的应用型。各培养单位依据办学特色,加强应用型出版学科建设,凝练相关需求导向的研究方向,可以弥补编辑出版学过于强调学术性、侧重学院派学科体系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缩小出版理论与媒体实践之间的距离,构建以出版学为基础,吸纳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应用型学科的养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传播学科体系,为出版硕士教育提供学科支撑。也就是说,出版学科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局限于学术视角,必须与技术、产业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起支撑作用的学科体系应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特点,该专业研究生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相关应用型理论来分析、梳理现代出版的业务和实践。
许多发达国家出版研究生教育都定位在应用型上。例如,德国的出版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作品格和素养。在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雷根斯堡大学、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海德堡公司、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等机构,人才培养共同遵循一个理念,那就是重实践、重自主性、重综合素质。在美国,随着以版权产业为主体的全球文化战略的深入开展,出版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特征也进一步凸显。以专业硕士为主的出版研究生培养,其定位应是培养掌握出版学科的系统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出版动态、精通出版政策的专业化从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设计均应针对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与行业结合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聘请业界硕士生导师,并通过他们将大量的社会和行业优质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我们认为,出版硕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2]
1.体现“宽”
出版硕士教育以应用型学科为支撑,而应用型学科绝大多数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作为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应用型学科能够融合来自科研和生产的大量信息,并对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产生一系列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不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且能为具体工作提供直接帮助和指导。因此,出版硕士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及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宜宽不宜窄。在保证课程结构内在合理性、相互兼容性的基础上,可扩大课程的知识包容量和学科跨度,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抓住重点和脉络,删繁就简,使研究生尽可能系统地掌握各相关学科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为其综合创新、开阔视野与思路提供更多的素材。(www.xing528.com)
2.突出“新”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重视吸收学科建设的新成果,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出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科学的敏感性,及时把基础研究中的最新理论、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行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经验吸收进教材、吸收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来。任何应用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更多地汲取营养,都必将成为明日黄花,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传媒科技发展迅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知识信息数量激增的时代,高校与行业、与其他学科保持密切、迅捷的信息交流,不断更新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依托的基础学科相比,应用型学科很少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式和运作程序,而总是处在常变常新、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它才能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使自己永远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3.强调“实”
应用型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它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设置必须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把校内小课堂同校外大课堂、教学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去深入行业实际,了解企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较早地接触、参与对社会发展有直接关系和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才干与专业技能。在培养方案中,应注意课堂教学与必修环节协调统一,学位课与非学位课的协调统一,专业课与基础课、选修课的协调统一,必修环节中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协调统一。通过创新培养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分析思辨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科学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