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科学制订与实施特色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科学制订与实施特色培养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生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是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传媒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下列要求。

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科学制订与实施特色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是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有特色、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是传媒类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不但要科学严谨,按照学科规范和研究生培养规律进行,而且还要结合主要服务对象和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体现特色和优势,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和顺利实施,最终达到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目的。传媒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指传媒类各学科必须关注与所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思路相一致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应在遵守研究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主要服务对象和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在重视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对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研究生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内容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等及毕业后可承担工作的类型),使本学科的研究生不但符合目前社会的需要而且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后劲。

2.优化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确定要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坚持跟踪和反映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传媒产业科技进步以及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原则,在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规范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1)在突出学科优势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密切联系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及传媒产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挖掘和凝练体现学校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各学科培养特色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研究方向的先进性、交叉性和前沿性,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始终充满活力。

(2)设立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研究领域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已经取得一批代表本学科优势、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有持续不断的科研项目/课题,并有较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

(3)同一学科内设置的研究方向应符合该学科属性,不能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在总体上,研究方向对该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应有一定范围的覆盖,但既不宜划分过细,又要避免相互过多涵盖、缺乏相对独立性。

(4)研究方向的确定必须科学规范,保证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大的外延空间,既能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属性,同时又能反映其前沿和发展趋势,体现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特色;学科、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应与《新专业目录》相一致。

3.完善教学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需要体现按较宽口径培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和规范教学过程。

(1)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要符合该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基础、专业知识架构的要求,做到科学、规范,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着眼于21世纪高质量、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前沿性和先进性。相关培养单位需要对每一门课程的定位、作用和主要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对其适用对象和教学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课程体系要适应研究生的培养,按一级学科口径打基础,按二级学科口径进行培养提高,既要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和基础性以及在体系上的完整性,同时又要体现本学科的学科特色。首先,要根据本学科的属性和规范,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分析本学科的特点、优势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科学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二级及以上学科架构设置学位课程和必修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要根据“拓宽”的要求,结合主要研究方向及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科学设置选修课和补修课程;再次,要重视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拓展学生选修的范围和空间;最后,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及相关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要兼顾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本学科课程与相关学科课程的相互衔接,真正形成科学、规范,同时又充满时代色彩的课程体系。(www.xing528.com)

(3)课程设置确定之后,各培养单位应编写和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保证教学有章可循。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教材与参考书目等。

(4)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学术群体作用,原则上学位课和基础理论课以二级学科(专业)及以上学科单元为单位集中开班上课,提倡启发式、研究式和研讨式的授课模式,尽量避免同一门学位课和基础理论课拆分在不同学位点重复开课和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开设不同的学位课和基础理论课,以及导师包揽其所指导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的现象。

4.改进培养方式

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就是要根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下列要求。

(1)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相关培养环节(如教学实习、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研讨班、学位论文等)的安排要充分体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敬业精神、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书写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把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硕士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基础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课可采用学术讲座、研讨班等多种教学方式。

第二,结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研究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及水平、实验技能、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

第三,要强化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培养方案必须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并制定学位论文水平的评价标准。

第四,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在改进培养方式、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外,要从发挥学术群体的优势出发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应成立导师指导小组,提倡主导师和副导师结合、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结合、有经验导师与新聘导师结合的集体指导模式。

第五,根据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与必修环节的要求,各学科需要积极与相关传媒类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并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第六,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学术交流机制,浓厚学术交流氛围。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需要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学术交流机制,如研讨班(Seminar)制度。硕士研讨班可以由学科点负责人或负责人指定的硕士生导师主持,参加研讨班的人员可以由研究生导师、导师组成员(包括课题组成员)和全体研究生组成。研讨班的报告人主要由研究生承担,可穿插研究生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也可以是聘请的有关专家、学者、实业家。报告人根据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选择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论文,做综述性总结报告。主持人则根据报告人的报告内容,引导大家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发言,针对报告内容发表意见,互相提问、质疑,最后根据报告人的表现做出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