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究大众化教育时期研究生的特点

深入探究大众化教育时期研究生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如果把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群体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强一弱”的问题。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往往高于非研究型大学。由此可见,非研究型大学很难吸引到重点大学的生源,更不用说全国水平最高的几所著名大学的本科生。这就为非研究型大学提高研究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这类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研究生是高校学生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研究生群体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以及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等特点;而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和心理素质欠佳等状况。而且,这些特点随着研究生平均年龄的降低,应届毕业生比例的增加而更为明显。如果把研究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相比较,便可以总结出“三强三弱”的特征。

1.思想意识强,自控能力弱

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和素质培养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与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对社会与人生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在观点的阐释和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较为深刻、成熟稳重;对政治问题关注度高,有自己的主见;道德认识水平比较高,是非观念比较强,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趋于成熟的认识和观点,并且具有了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思想态度。在一般情况下,外界和他人很难通过宣传、教育来轻易改变他们的看法。这说明,大众化时期的研究生有着较强的思想意识。但是,由于研究生大多年龄偏小、社会阅历较浅,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炼,致使他们在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方面显得能力不足,容易“人云亦云”,有时候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决维护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遇到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不少人表现出无所适从或左右摇摆。另外,研究生群体一般注重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的完善,自主、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比较强。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突出自我,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

2.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弱

与本专科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学习目标模糊的缺陷相比较,研究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成就意识和成才意识,而且他们理论思辨能力强、文化修养高,在学习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方式也灵活多样。他们非常重视外语、计算机、网络技能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愿意在毕业论文上下大功夫,以求得优异成绩。除了课堂外,他们还积极参与专题讨论、撰写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参与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等,从而使自己的内在潜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调动与发掘,突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一项调查,不论文理科研究生,都把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和当代科技知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把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表明研究生比较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较少注意加强自我品德修养,也不太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表现为,在学业上,理工科的研究生普遍缺乏文史哲知识,而文科研究生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贫乏;在思想道德方面,不少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缺乏应有的宽容和尊重;在行为上,作假舞弊,甚至剽窃他人学术成果。[6](www.xing528.com)

3.个人奋斗精神强,团队合作意识弱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研究生具有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思想取向。一方面,他们有着较强的个人奋斗精神,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原则和与此相适应的“游戏规则”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在彰显自身优势、弘扬个性、表现自我方面有着比较优势。但与此同时,这一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人”应当具备的合作精神缺乏培养和塑造。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普遍崇尚民主、尊重科学,主观上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时时处处以是否符合民主原则和科学精神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个群体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只知道或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存在;更有少数人只顾个人的满足,而无视他人的痛苦,甚至会做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情来。

此外,如果把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群体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强一弱”的问题。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往往高于非研究型大学。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非研究型大学的硕士考生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本校中的二流生源(一流生源往往报考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办学水平更低的本专科院校,还有一类是同等学力的社会考生(这种生源在有些文科专业中的比例比较高)。由此可见,非研究型大学很难吸引到重点大学的生源,更不用说全国水平最高的几所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当然这些考生中不乏立志从事专业研究的学术型、事业型人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热爱本专业或基本具备本专业研究能力,而是为追求高学历、改变生存状态、提升社会地位、谋求好职业而来。由于硕士研究生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考研动机又有多种,具备较好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就为非研究型大学提高研究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这类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