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一所学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质量问题尤为重要。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划分,我国已于21世纪初迈入世界大多数国家教育界所共识的大众化阶段。不同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不同的要求,因而质量目标和质量观也不同。为此,我们的高等教育理念、研究生教育思想也应该从精英教育的质量观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然而,如何提高质量,对大众化教育时期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评价,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要从理论上树立与大众化教育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
1.多元化的质量观
与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客观实际相一致,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注意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目前,虽然在教育规模上实现了大众化,但许多时候人们在理念上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如一谈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要考察学校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一级学科、多少科研经费、多少科研论文等等,习惯于用精英教育时期单一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教学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水平,用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来衡量行业性较强的非综合性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受精英教育时期质量观念惯性的影响,一些高校不从学校自身特色出发,总是把目光盯住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把“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到不符合学校实际的“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上,结果是学校质量上不去,又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实际上,与精英时期的研究生培养相比,大众化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已经使研究生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瞄准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学术性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树立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是说,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型大学、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大学等各类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应各自寻求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位置和空间,建立各自有所不同的研究生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其次,研究生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再次,学科门类的不同,学科性质的差异,也决定了衡量人才的质量标准有所不同。最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也要求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和层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专门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同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此外,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基础、禀赋条件、专业兴趣、追求目标、性格特征、内在需求的不同,也预示着其所能达到的水平不一样。所有这些都要求研究生的质量观实现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2.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生存的角度关注经济和事业的发展。它意味着一切发展不仅必须以各阶层、行业、地区、民族等之间的共同发展为前提,而且还要把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指向的其实是现实问题,只有解决了现实问题才能获得未来的发展。大众化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也应以人为本,也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保持协调关系。只有这样,质量问题才能保证,也才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大众化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外部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之外,内部本身还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大众化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不但有数量标准,而且有质的渐进变化。数量的扩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我们既不能以牺牲质量换取数量的增长,也不能以提高质量为由限制数量的扩大,而应该通过发展来达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二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研究生质量问题。指导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应当是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其发展。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能促进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因此,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以及达成这些战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特别是人才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来考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方向。这样一来,就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不同时期的质量观是不一样的,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的。例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变化的。随着研究生教育理念由理性主义依次向实用主义、国家主义、国际主义演进,美国研究生教育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由强调博雅教育而抛弃应用性与职业性,依次演变为以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为核心的快速发展、以专业学科设置的多样化为特征的国家服务价值取向、以维护强权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4]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的确立理应与当时研究生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相联系,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作为价值选择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对不同目标的调和,所有的目标不论各有多大价值,是无法同时实现的,因此有必要选择重点。而其选择标准自然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就是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判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也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点。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变革去适应,并通过变革的研究生教育引导社会的变革,是科学的战略选择。(www.xing528.com)
3.适用性的质量观
精英教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性的质量观,其特点是以卓越和一流为标准,以培养学术精英和政要精英等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适用性的质量观,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管理学者J.M·朱兰认为,质量就是“适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时成功地适应用户的程度,也就是用户满意度。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其产品就是培养的人才。衡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就是要看其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适用性就是需求性,研究生教育的适用性是影响大众化教育质量的本质要素。办学校是为社会服务,为求学者服务。任何一所学校只有满足了学习者的要求,毕业生才会有出路,这就是质量。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具有行业性的非研究型大学一定要在把握好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并使二者相统一的原则上,开展研究生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高校要做到有效开拓生源、就业、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服务等一系列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教育市场,必须树立适用性的质量观,以满足社会、国家、市场、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为定位,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求学者对教育的期待为标准,以研究生就业率、工作适应性、职业收入状况等求学者满意度为尺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直观地说,大众化教育阶段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将是社会和人才市场,主要有两个窗口:一是看招生,即有没有更好、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源;二是看工作适应性,即研究生走向社会之后,是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充分重视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意见。
4.综合素质的质量观
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也是知识质量观或学术质量观,以研究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和研究能力的高低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是能力质量观或综合素质质量观,以研究生的包括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已由工业化时代转向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就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些能力和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将成为具有行业性的非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特征。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中,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观念,坚持全面的人才质量观。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涉及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要求。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等;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品德高尚、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研究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5.特色化的质量观
特色是强校之路、立校之本,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要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是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必然有良好的市场回应。这一点可以从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来分析。目前,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二是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必定有一个明确且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有切合实际的办学思路。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中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
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其质量、水平应具有不同的类比性。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家们,60%以上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领导着TCL集团、康佳集团、创维集团、格力集团等著名企业,这可能就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特色。据有关部门公布的关于研究生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的统计,南京大学研究生连续6年位居我国SCI收录论文数榜首,这是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这两所学校都以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而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衡量高校间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应注重特色,不能简单类比。[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