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结学科成绩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探索

总结学科成绩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探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几年,我校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另一方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印刷包装、出版传播等学科因长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被排除在国家学科目录之外,缺乏自己的“名分”。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状况是“重学位申报,轻内涵建设”,内涵建设不足导致学科标志性成果短缺。

总结学科成绩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探索

过去几年,我校学科建设成绩突出。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层次提升,类型拓展,基础改善。学校形成了支撑办学特色的“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学科群;取得了覆盖学术型、专业型和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的学位授权类型;建立了融学术培养、德育教育和质量监控为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强化了“传媒类、应用型、行业性”的研究生培养定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取得突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实现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相比,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1.学科建设基础薄弱

一般来说,基础好、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校多采取常规性的学科建设路径,即专业的规模化发展促使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开展研究生教育。而我校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并没有走一般高校的发展路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我们是先通过政策性扶持取得硕士授权资格,以行业为背景开展研究生教育,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学科建设。由于没有学科的积淀,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以专业建设的思路指导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欠缺,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2007年,学校制定了第一个“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着手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通过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科体系,在没有一级学科的情况下,以学科群统领6个二级学科及拟申报建设的一级和二级学科。学校学科建设经历了“专业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发展轨迹,这是学校发展的历史选择,但这种非常规性的发展路径导致学科建设先天不足,学科基础薄弱、建设层次低、规范性不强。

2.学科建设开放性不够

学校长期依托行业发展,为印刷出版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印刷出版领域具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类划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来分析,印刷出版产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行业惯性思维导致学科建设具有较大的封闭性。一方面,这种状况导致服务该行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被边缘化,没有达到与其他学科门类同等重要的层次。反映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就是开放性不够,对外学术交流多局限在行业内部,而且没有学科支撑,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在更宽、更大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印刷包装、出版传播等学科因长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被排除在国家学科目录之外,缺乏自己的“名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错失了一些学科建设良机。目前,虽然利用学位政策在一级学科下自设了相关学科,但从学科属性和行业需求上看,还需要适时进行结构调整。

3.学科建设合力不强

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学科建设永恒的主题。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是以方向组建队伍,确定研究领域,科研的指向性明确。而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都是因人设置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教材、获奖等)没有很好地支撑研究方向。特色方向凝练不足导致人和科研没有形成合力,致使队伍建设和科研活动不能有机对接。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学位点申请、学科评估等政策性申报材料中,往往让专家感觉到在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团队构成和科研成果之间有“拼凑”的痕迹。这几年利用国家学位结构调整的契机,学校对各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充分论证,组建了支撑研究方向的团队。但是,方向的凝练还很不够,尤其是体现特色和优势的方向还没有凝练到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层次,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及引领作用还没有得到团队的高度认同,团队成员之间因没有明确的学术规划和分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能力比较弱。(www.xing528.com)

4.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短缺

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再到建立学科体系,是一种跨越式发展。应该说,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取得授权资格,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学科建设成果的认可。但实际上在申报硕士点和重点学科的过程中,往往是采取“举全校之力申报,分学科单独建设”的针对性措施,申报与建设分步实施,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从2008年开始,学校在加强学科规范建设的同时,把学科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位点申请上,开展设立专业学位的论证和申报一级学科的准备。通过系统设计,学校把学科资源配置成7个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学位。申报成功后,随即论证并设置了二级学科。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状况是“重学位申报,轻内涵建设”,内涵建设不足导致学科标志性成果短缺。2012年,之所以组织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美术学参加全国学科评估,是因为这三个学科相对于其他一级学科而言,标志性成果的积累还比较丰富,各指标结构相对合理。如果申报工科类几个学科,评估结果可能会很不理想,因为在这些学科中,有些重要指标处于空白状态。

5.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不均

基于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从工科起家的专业背景、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路径,学校长期被定位为工科类高校。随着新闻出版业发展从设备短缺到技术短缺再到内容短缺的转变,学校的专业设置也逐渐从单一工科转变为工、文、艺、管的多科性布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由于工科专业的特殊属性,既需要专业教学的基本要素,同时也需要实验教学的支撑。硬件环境和实验平台建设都是根据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的需要进行的,并没有从学科层面去设计和建设,致使硬件环境和实验平台分散在与教研室相适应的狭小空间里,不成体系,不成规模,开放性不强。应该说,工科投入大,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学校这样做也属正常。但从效率方面分析,“重工轻文”导致学科资源配置不均,“投入—产出比”失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平台使用率低,对研究方向、队伍建设没有形成很好的支撑;二是高质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少,不成体系,结构不合理。整体上看,目前的科研成果除了高级别项目和获奖少之外,在学科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积累仍很不够。

6.研究生规模较小

研究生规模小已成为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与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大发展”阶段擦肩而过。正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面临市场转轨、发展经济双重任务一样,我们也需要承担学位结构调整和扩大研究生规模两大任务。第一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第二项并没有因学位点的增加、学位类型的拓展而得到改善,基数太小成为影响规模扩大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即便是小规模,依然有结构性问题。这几年新闻传播学、出版,设计学、艺术等学科硕士,因影响力的扩大和初试考试科目有利于考生发挥等因素,一志愿报考人数逐年增加,选择余地大,有助于完成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而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多属于通用学科,考生在一志愿报考时较少考虑我校,报考人数一直不足,即便是本校学生也多不报考。报考人数少,一志愿上线率低,导致招生计划完成困难,每年调剂的任务很重,而且直接影响计划招生人数的增加。从生源质量看,文科和艺术类生源质量有了一定提升;工科生源质量仍不理想,考生多来自普通本科院校、专升本院校和独立学院。在国家将研究生教育完全转向内涵建设、注重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靠规模扩张提升质量的办法难以为继。为适应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学位结构的调整已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