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要有争创一流的胆量与勇气。一方面,要在和国内外作纵向、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摸清学科“家底”,找到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查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学科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坚持特色,发扬优势。我有你没有的,就是特色;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强的,就是优势。一个学校的特色是一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办出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与标志。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对一个学科而言,特色既是“立足之根”,又是“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也就谈不上优势。所以,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科特色,发扬原有的学科优势,并在相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去抢占学科的制高点。学科建设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但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别人东西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创新。学习、吸收和借鉴,根本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北京印刷学院是一所以印刷、出版为特色,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贴近行业的高等院校。学院根据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潜力,在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学科建设问题时,对应用型、传媒类、行业性这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给予了充分认识。应用型,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是说,我们总体上是培养学士、硕士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所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学校承担并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并通过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把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需要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但是,应用型并不排斥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传媒类,明显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布局,或者说,传媒类学科是构成学院学科体系的主线。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科实力,必须在找准自己的特色,在把握自己的特色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必须在以印刷、出版为重点,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上下功夫。行业性,反映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方向。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首都成为国际文化中心的现实急需大量的、既懂管理又会经营的应用型高层次传媒类人才。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北京印刷学院完全有责任依托自己的学科特色,为新闻出版行业和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多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传媒类高级专门人才。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印刷学院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夯实了其在行业的坚实基础,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印刷包装品牌,基本形成了三个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即印刷、包装学科群,出版学科群和艺术学科群。市级重点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是三个学科群中的优势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并通过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得到凝练。学科基础组织设置相对合理,能够比较好地支撑学科研究队伍,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良好空间。各学科均有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地位的研究基础条件,与行业有着广泛联系。近几年,通过纵横向课题的研究打造了许多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仅支撑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且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此外,各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团体亦有着广泛联系。
学科建设实践表明,支撑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不是互无关联的几个学科;搭建学科体系的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几个学科门类,而是在优化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群。学科群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在今天社会分工从垂直型走向水平型、科技促使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下,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合作,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以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www.xing528.com)
【注释】
[1]此文刊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