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是一所以印刷、出版为特色,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贴近行业的高等院校。学院根据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潜力,已经准确定位了学院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校园建设规划,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规划体系。其中,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对外合作教育,适度发展高职和成人教育”;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发展目标定位是“经过5至10年努力,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规模适中,印刷、出版专业全国领先,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这既是学校的立足点,也是学校的出发点,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一般来说,学科建设的定位要与学校的层次定位密切联系。学校的层次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那么,在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学科建设问题时,我们认为,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需要清楚认识。这就是应用型、传媒类、行业性。应用型,反映了我们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是说,我们总体上是培养学士、硕士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所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任务。虽然我们也承担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但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并通过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把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需要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但是,应用型并不排斥我们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就是说,可以在应用型之上。传媒类,明显地反映了我们的办学特色,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布局,或者说,传媒类学科是构成学院学科体系的主线。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科实力,必须在找准自己的特色,在把握自己的特色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必须在以印刷、出版为重点,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上下功夫。行业性,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方向。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首都成为国际文化中心的现实急需大量的、既懂管理又会经营的应用型高层次传媒类人才。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北京印刷学院完全有责任依托自己的学科特色,为新闻出版行业和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多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传媒类高级专门人才。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印刷学院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夯实了其在行业的坚实基础,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印刷包装品牌,基本形成了三个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即印刷、包装学科群,出版学科群和艺术学科群。市级重点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是三个学科群中的优势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并通过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得到凝练。学科基础组织设置相对合理,能够比较好地支撑学科研究队伍,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良好空间。各学科均有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地位的研究基础条件,与行业有着广泛联系。近几年,通过纵横向课题的研究打造了许多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仅支撑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且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此外,各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团体亦有着广泛联系。(www.xing528.com)
学科建设实践表明,支撑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不是互无关联的几个学科;搭建学科体系的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几个学科门类,而是在优化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群。学科群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在今天社会分工从垂直型走向水平型,科技促使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下,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合作,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以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渗透在这一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单打一”的水平上,而应该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尊重学院办学历史、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建设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大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