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不同阶段都可以进行。如,作前介入。作前教学注重明确写作意图,激活写作运思,帮助完成选材、审题、立意、构思等写作必备环节。例文先行能让小孩对即将写的语篇有直观的形象感受,能印证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写作知识、写作技法、写作要领等,辅助完成作前的准备工作。作前介入让例文成为教学组成部分。小孩通过对例文的解读,产生具体切实的体验,在写作实践中模仿运用,降低了写作难度,减少偏差发生,启迪了写作思路。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第二单元习作《我的特长》时,关于“特长”,很自然想到“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题材重复率高。教师引导其选择“人无我有,特殊的,让读者感到意外”的素材,在作前提供了例文:
我的特长是“学狗叫”。上学路上常遇到野狗,我很害怕。爸爸说:只要比它叫得凶,它就不敢靠近啦。于是,我常学大狗的叫声。再遇到野狗时,我用力一叫,它反而落荒而逃啦。
阅读例文后,写作思路打开,作者再次回忆、筛选,从自己生活中梳理、选择,甚至发现自己都忽略的素材,笔下的特长丰富多样。
又如,作中介入。写作实践过程中介入例文,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教学中教师特别关注作前指导,而当写作活动开始后,往往以“等待”作为唯一的教学应对。然而,作者在写的实践中,才真正遭遇困难,更需要教师提供辅助。此时例文介入,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更有针对性、及时性,也是对小孩最有力的心理激励。在《我的特长》一案中,写作进行过程中,教师发现小孩虽有话可写,但不知如何写好,文字描述无力,无法凸显特长。暂停写作进程后,介入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改编的片段为例:(www.xing528.com)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油画轰动了整个世界。三年中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钻进美术馆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经过努力,他的画技才有了这么大提高。
教师引导儿童关注片段的写作结构,先用“一句话写出特长”,之后记录特长形成的过程,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概括描述三种方法,让读者体验特长形成的艰辛,给读者留下印象,树立起人物鲜活的形象。之后,鼓励在书写自己特长的时候采用这样的结构安排,鼓励多举事例,活用方法,让特长可感、可信,成为读者认识自己的“名片”。
当然还有作后介入。写作先行,例文于写后介入。写作后教学并非同步结束,过程中的各种学情正是教学最新的切入口。小孩写作水平不同,对统一命题的写作感受也有差异:有的在写作中留有疑惑,有的期待教师评点,有的在好胜心驱动下希望验证写作效果,有的虽然写过但依然困顿,稀里糊涂写完……此时介入例文,能让教学目标得到更为精准的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