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出现“写话”教学板块。二年级上册共设计3 次:第一次为纪实型——“写自己喜爱的玩具”;第二次为应用型——“学写留言条”;第三次为想象型——“小老鼠电脑前的遭遇”。下册共安排4 次:第一次为照样子写一写好朋友;第二次为看图写话;第三次为写心中的“问号”;第四次为写养小动物的理由。此外,在一些阅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随文写话练笔。很明显,教材编者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注重让儿童“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从一开始就激活“写话的兴趣”。然而即便如此,大部分教师第一次经历“写话”教学都感到困惑——第一次教写话,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算是达标呢?
《课标》中将第一学段的习作定位于写话。我们不禁追问:“话”到底写成什么样,才算“好”?曾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如何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叶先生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让孩子拿着文章在屋子里高声朗读,大人在窗下静静地听。听着感觉像“话”了,就是好文章。可见,优秀的写话作品其实就是写出来的话“像话”。因此,写话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像话”。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追溯原文时发现,叶圣陶先生在表述这段话时,所说的“话”,依然是指“文章”,是写作的文字结果。他认为“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我们借用这段话来阐述“写话,如何是好”,仅是让大家形象地感受到文章写作的总体审美标准。但必须认识到,有总体审美标准还不够。针对“写话”这一独立的教学板块,一线教学应如何执行,怎样操作,给予何种评价,才能厘清写话教学专属的教学体系。
“话”,学生日常都在说。写话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状态——“怎么说就怎么写”“说什么话,就写成什么样的文”。从这个角度看,教写话并不难。但要教好写话就不容易了。教师必须先明确“话”应该是什么样的,才有可能指导学生做到“像”。所谓的“话”,词典中解释为“说、谈论”,指“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信息”。作为日常交际交往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话”有四个属性,简称“四化”。第一是“口语化”。口语相对于书面语,更加轻松、自然,较多地使用语气词辅助表达情感,具有随意性、随机性。与书面语相比,“话”缺乏严密度,但生动程度更胜一筹。第二是“情境化”。说话更多考虑的是话语的对象,和谁说;话语的环境,在哪里说;交流时的心态,在怎样的心情中说。这些都能决定或改变话语的表达效果。第三是“功能化”。说话就是为了达成目标。即便是两个人毫无目地漫谈,也是有目标的,聊得多了,能增进谈话双方的了解。因此,实现功能,是“话”最具价值的属性。第四为“个性化”。什么人说什么话,说的话往往反映这个人的个性、气质。有时,我们通过听人说话,就可以大致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这正体现了话的个性化属性。教师明确了“四化”,就等于拥有了写话教学的判定标准:写成的话应该是轻松、自然,带有口语色彩的;应该是针对明确的话语对象,具有情境感,符合语境的;应该是代表儿童个性,符合其真实心态的;应该要达成一定功能,达到交际目的。所以,《课标》才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教学建议,这符合“像话”的标准。(www.xing528.com)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并非心中没有内容,只不过有的时候内容太多,但又不能一股脑儿都倒出来。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手段让它们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组织的功夫了。从“说”到“写”是需要转化的。叶老所说的转化其实就是“组织”,而做此功夫的应是作者本人。教师的存在则是为了保证这样的“组织”顺畅进行,这也就是教学存在的价值。所谓“有序”,应以说作为预备,说清楚了,便能助其奠定基本的表达序列;应在写出“话”后相应调整,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稳定表达序列;应借助学生自己的修改实现表达序列的呈现;应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互动完成整个表达过程。
教学要实现有效,自然也要注意“序列”的基本设定。在第一学段写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有序施教,让“话”顺利写出,让教学效果看得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