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好句子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好句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鼓励在起步阶段,优先确保学生“大胆写出来”,提出“写好故事”的建议。“写好句子”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而“写好故事”,原本就是或者优于“写好作文”。从儿童需要与发展现状来看,仅仅关注“写好句子”,并不是起步阶段最佳的教学样态。仅专注于“写好句子”的教学,教师往往会通过知觉或口头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现成的内容,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成书面文字。所谓“动作”,是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好句子

还应怎么教呢?我们鼓励在起步阶段,优先确保学生“大胆写出来”,提出“写好故事”的建议。“写好句子”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而“写好故事”,原本就是或者优于“写好作文”。句子的写作练习固然重要,但明显带有人为窄化写作的倾向,怀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大不信任,是用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实施“布控”,让其按照我们的设想前进。起步阶段,儿童写作特别自然、率真、大胆。心里想到的,口语输出的,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字固定下来。不要在写的过程中战战兢兢,不要在写一句话之后就回头看看有没有“用上形容词”,有没有“用上比喻句”,甚至不要管“句子是否完整”。“写出来”,就是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的最常态,也是教学期待的优质结果。与“写出来”最为匹配的就是“写成故事”。因为儿童天生就是会讲故事的,童年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故事。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让学生“还没学会走,就开始学着跑”么?其实,在古汉语中,“走”的另一解释就是“跑”,而“跑”的其中一种姿态就是“走”。孩童刚学会走就走得颤颤巍巍,连走带跑,这也是常见的。况且,这样的建议源自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长期的研究,有着坚实且详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提倡让学生“自由创作”。他认为传统作文教学通过命题作文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追求语言的严谨性和条理性,其结果是学生毫无兴趣地去写内容空洞、没有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章。他认为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思维的逻辑性,而思维的逻辑性又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1]。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心理学教授列乌杜斯和涅枯列认为,“从说到写”,固然是每个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但是说得好未必就写得好,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功能和结构上都有重大差别。他们的实验证明,低年级学生书面语言所有参数的值,几乎都与口头语言的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书面语言不是真正的书面语言,实际上是书面化的口头语言。列乌杜斯和涅枯列从莫斯科第146 学校二年级学生中挑选12 名学生作为这项诊断性实验的被试者。实验中,请学生观看两部无声的彩色电影:《希巴茨船长》和《最重要的朋友》。之后,分别在让其用口语和书面语分别表述电影内容,描述电影中的某个细节,结合电影进行自由创作。实验后,心理学家发现:二年级下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写字和阅读已经基本过关,已具备独立作文的基础。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常相似,可以说书面语言的发展被耽搁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把学生的书面表达降低为口头表达的记录,没有为他们创造发展书面语言所必需的特殊条件,也没有安排符合这些条件的训练程序[2]

从儿童需要与发展现状来看,仅仅关注“写好句子”,并不是起步阶段最佳的教学样态。仅专注于“写好句子”的教学,教师往往会通过知觉或口头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现成的内容,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成书面文字。这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已经降低为口头表达的简单翻译。因此,他们的书面语言不仅借用了口头语言的结构,而且保留了它的各种特征。换言之,他们的书面语言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仅仅是书面化的口头语言。对他们来说,这两种语言的特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吴立岗教授建议:必须在小学低年级纠正用说话、写话训练代替作文训练的倾向,让作文训练提前起步,并且要变句子训练为意思比较完整的连贯语言训练。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吴教授提出三个策略:

第一策略,在开始进行书面语言教学的时候,不能离开书面语言的整体结构而只培养语言表达的个别技能。作文起步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培养写完整文章的能力。对语言表达的个别技能的培养,必须服从于写完整文章能力的培养。第二策略,必须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语言创作活动之中,即让学生写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文章(童话体作文)。第三策略,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随着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改变这些合作的方式。[3]

吴立岗教授的三个策略,也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列昂捷夫的三个基本概念:“活动”“动作”和“操作”。(www.xing528.com)

所谓“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对象)始终就是激励主体从事这一项活动的东西(即活动的动机)。“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真正的动机”;“活动的概念必须同动机的概念相联系”;“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所谓“动作”,是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把服从关于应达成结果的观念的那种过程,即服从自觉目的的过程,叫作动作。”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列昂捷夫认为:“正如动机的概念是与活动的概念相关联着的那样,目的的概念是与动作这一概念相关联着的。”动机和目的经常是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动作。例如,这个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猎工具;不论他后来自己使用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把它转给别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获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激励他进行活动的东西和他的动作所指向的东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

起步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写“完整的文章”,这是为了使其书面语言活动产生动机,使他们意识到作文是有实用价值的,它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或者表达自己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写文章的活动,又包含着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当教师让学生学写完整的文章时,作文活动中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了困难,甚至停止进行。例如,学生不能给文章打标点符号,或者打得很不像样。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写文章的实践和教师的帮助,他们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因此,从整体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是符合心理学中关于活动的理论的。而传统的“从局部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是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合理的做法则是相反,要先形成动机,然后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动作的目的。因此,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涌现各式各样的内容,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用书写和语法的规则去苛求他们的表达,以使他们打开思路,解放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

心理学认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学生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虽然词、句、句群和篇章都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句群,而是成篇的文章。只有文章才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和个别影响等各种交际功能。因此,只有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起步教学“强化句子训练”有必要,但只是具体的“目的”,而不能成为写作的“动机”。如果把“目的”当作“动机”,成天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句子训练和片断训练,他们便会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4]

为什么要在起步阶段组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呢?这是吴立岗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都是由外部的合作形式过渡到内部的功能形式。每一种功能的形成都严格地服从于同一个规律。首先,它表现为集体行为的功能,表现为合作和互助的形式,表现为社会适应的手段,也就是属于外现心理学的范畴。而后来它又表现为个人适应的手段,表现为行为的内部过程,也就是属于内省心理学的范畴。因此,针对起步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中师生之间那种“权威—服从”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既然写作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童话和故事,那么就应该让教师成为亲密的朋友,成为学习上的引导者,而不是他们的“行政首长”。师生之间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有助于学生独立地形成各种作文的能力。其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复现型教学中学生们“鲁滨逊式”的学习现象(即孤独地、互不联系地从事学习)。合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的作文动机从个人认识活动的范畴,演变成满足社会需求活动的范畴,因而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地写好作文。只有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学习动机。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活动的本质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学生的作文必须以现实的交际活动作为背景。对于起步阶段而言,最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