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民居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历史悠久。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的独特魅力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民居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窑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窑洞有哪些分类?现状如何?

1.窑洞的形成

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26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100%。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那么,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二,陕北在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也正因如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2.窑洞的分类

(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式窑院。

(2)独立式窑洞

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分析,独立式窑洞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砖石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独立式窑洞四面临空,故布局灵活,可形成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窑洞混合院落,应用非常广泛。

(3)下沉式窑洞

人工形成一个地域下沉地面的窑院和窑洞,故称为下沉式窑洞,故称为天井窑院或地坑窑院。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4)砖砌式窑洞

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称为锢窑。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腿上一般有小窑,用以祭祀天地神。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称之为穿厦。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窑洞的门多为双扇,开在中间,如在一侧则为单扇。有的地方的门是镂空的,称为棂子门,但大多数地方都是实心门。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窑洞上面叫脑畔,用以打晒粮食;窑洞前面叫碱畔,多用来种植蔬菜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个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切菜等用。炉灶之火曲折,经过炕底后从烟囱而出。(www.xing528.com)

3.现在的窑洞

陕北窑洞的装饰别具一格。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此外,还有装饰画家具、家电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叠放方式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当地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手工作品,而窑洞的内部装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对这家家庭主妇的评价。窑洞的外部装饰指除了窑洞窗子的手艺、窑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样及其工艺、窑洞门帘的样式和花色、窑顶花栏的样式等这些与窑洞直接相关的东西,还有门前院子的样式和干净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树木的品种和繁茂程度、燕子窝、大小门和石墙、晾晒的粮食和辣椒等。窑洞的外部装饰显示了这家主人是否勤劳,以及该家庭的富裕程度。

21世纪以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在陕北地区,窑洞被当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2006年,延安市杨家岭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杨家岭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区购买商品房,其中年轻一代占绝大多数。施工粗糙、品质低下、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屋在黄土高原村镇已随处可见,缺乏个性的、形体过于简单的高层住宅在陕北延安等中等城市里也比比皆是,一方面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把陕北的城镇装扮得相当都市化、时尚化,让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地用作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可见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窑洞的发展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从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地节能、生态环保。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说:“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建设部正在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技派建筑技术,此举不仅会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继承与窑洞相关的节能技术。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在陕北地区,应用当地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黄土、青石),运用挖掘加固方式建造新型窑洞建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三,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近年来都在建筑改良使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白崖山区的现代化新型岩洞住宅,就沿用了当地传统的方法创建,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第四,陕北既是落后的地区,又是面临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地区,种种现象表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也无奈地迷失了自身的定位。若想解决此问题,除在城市规划上因借地形以外,还要寻找地域建筑文化做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城市定位。而窑洞作为陕北传统的地域建筑符号,其作用不容忽视,它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分析看,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得更深、更远。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对窑洞建筑的影响,笔者在陕北做了现场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普通的陕北群众都很认同窑洞这个文化符号,并保留和发展了窑洞在陕北地区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窑洞建筑又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到底如何发展窑洞呢?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窑洞改良设计的时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陕北延安宝塔区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的建造。此新窑洞示范区由大队统一规划,北京某建筑师提供设计方案,村民自筹资金统一建设。建成之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石窑拱形结构相结合,既能保留其冬暖夏凉的特色,又能进一步加强窑洞结构的稳定性。

(2)整个空间功能分区比较清晰。地下室存储杂物;一层为客厅、客卧和厨房——公共空间;二层为主卧(内设有传统土炕和土灶)、次卧、起居室——私密空间,保证了动静分离,保留了当地民居特点。

(3)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天然气、锅炉、道路和排水沟)。

由此可见,枣园乡新窑洞示范区既保留了陕北地区的地域性,考虑了陕北人的生活习惯,又运用了现代技术对窑洞进行改良,部分设施达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作为一个窑洞建筑的示范点,为发展窑洞提供了积极的思路。陕北窑洞的保留和发展除了因借以上的思路,还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合理、系统的科学规划窑洞建筑群。传统的较为零散的窑洞建筑布局必将得以改变,代之而起的应是以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为单位(如一村或村小组)、合理选址、统一规划、一次建成的居住区。以建设窑洞居住小区为目标,将总体的水、电、暖等供、排系统集中于一个体系,并将室外环境及配套设施统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样既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为新型窑洞建筑总体功能的升级创造条件。另外,因山就势地规划窑洞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坡之下,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这样也不会影响黄土高原村镇特有的景观意象。

第二,在建筑设计方面,应使用建筑语言抽象表达窑洞醇厚朴实的气质和冬暖夏凉生态的特点,不加分析地完全模仿照搬现代符号语言,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陕北城镇千城一面、千楼一面,从而失去了陕北的地域特色,模糊了革命圣地的身份。

第三,在建筑功能方面,过去陕北窑洞主要用作居住功能,今后要拓宽其使用功能,窑洞要扮演多类型建筑的角色。除保留修葺老窑洞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之外,还可以修建窑洞办公建筑、窑洞疗养院、窑洞银行(国内、国际上已有许多成功范例,如延安市杨家岭窑洞宾馆,俄罗斯创建的“山洞医院”)。改变窑洞平面形状的单一,适当扩大单体跨度,设置必要的防护体系,增加科技含量,对窑洞建筑再设计,完全可以增加其使用功能。

第四,窑洞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应加强窑洞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陕北曾以其沟沟坎坎养育了整个中国革命,但也因为那时的过度开垦,使如今的陕北出现了相关的后遗症——水土流失现象,沙尘暴天气,甚至山体滑坡。因此,相关部门制定环境工程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研究和投资,对保护发展窑洞有重要意义。

第五,使用简易成熟的现代技术克服传统窑洞阴暗、潮湿、通风差等缺点,整合古老窑洞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等优点,建造新型窑洞。

采用简易成熟的技术,对窑洞内部进行通风、防潮除湿、采光的技术改造。例如,靠崖式窑洞可以在靠崖那一侧设天井通风除湿,或者建造“前大后小”喇叭口的靠崖式窑洞,改善采光问题;结合陕北地区太阳辐射资源丰富、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加强太阳能多种利用(建造阳光玻璃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种植向日葵,提炼葵花油),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建造屋顶花园。在窑洞的屋顶上保持至少1米厚的黄土层,种植耐干旱乔、灌、草,合理栽植当地浅根的经济作物,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既可以降低屋面的室外综合辐射温度,又可以美化室外环境,增加收入;尽量采用石材、黄土等当地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能耗和成本,避免产生建筑垃圾和建筑污染。结合陕北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在院内、窑顶收集雨水作为中水之用,污水也尽量回收利用,在缺水的陕北地区,要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集中资金,统一规划设计沼气池,在房前屋后种植菜地,运用生态循环原理改善局部环境。例如,陕北吴起县正在推广相关项目,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的生态效益。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富有时代感的居住建筑之外,在全球资源匮乏、能源日益紧张和城市面貌雷同的情况下,在陕北地区发展节能生态的新式窑洞是必要的,而且应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留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有效地保留和发展陕北窑洞,除了合理系统地规划窑洞建筑群,尊重陕北的地域文化和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吸收窑洞尊重环境、节能生态的优点,以及探寻先进的现代技术解决窑洞现存的不足以外,关键还需要政府、建筑师和群众三者的配合。当地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提升当地群众对窑洞建筑的自信心,建筑师应采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改良窑洞。有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参与,陕北地区的面貌会更有特点,古老的窑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