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书法: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与作品风格

中国书法: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与作品风格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朝偏安江南,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文化远不如汉朝,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书法家们又都是上层士族,他们所重视的只是既得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不具备积极统一中原的锐气,所以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为主的手札居多,其风格平和小巧,难有北派的豪迈雄伟。总体来说,大一统王朝的书法相互借鉴乱世

中国书法:南朝时期的士族文化与作品风格

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加上不同的气候、政治经济等不同环境下的人口和教育等对书法风格的作用,都表现出地理环境与不同书法风格拥有客观的联系。而书法风格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一)不同地理位置对书写载体的影响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相差大,从地形图上看有山地和高原等相间分布,而且河道纵横于其间。这种高度封闭、河道难渡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古代人文环境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我们祖先被束缚在这块自给自足的土地上,其单调和守旧的民俗影响着民族审美意识。就以书写载体而言,不同地方常用的书写载体有很大区别。在我国多数出土的文物中,很大一部分竹简文物来自南方,诸如《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等;北方多以木片文物居多,如敦煌《仓颉篇》和武威仪礼》等。例如,安徽泾县多产青檀,而且质量上等,因为在宣纸刚发明时,北方使用宣纸来书写时比较困难,而且只有权贵才有能力使用,所以只有安徽泾县周围的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在使用。再如,今山东境内云峰山上的《郑文公碑(下碑)》因其岩石构造和周围环境的需要,笔圆体方,含蓄稳重;泰山上的《泰山金石峪》也因为其自身岩石结构、纹理的不同而气势雄伟,风格各异。由此得出,不同地理位置具有其自身特殊的书写载体,从而一些书法风格千变万化。

(二)地质地貌对于书法风俗的影响

我国山地分布面积广,而且山地和高原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我国陆地海拔悬殊,且地势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以戈壁、沙漠草原地貌为主;西部由青藏高原构成绝好的封闭的地理环境;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和块体运动,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因其植被生长不够茂密,春季的自然景观比较萧条,从而显示出其粗犷、豪迈和宏伟的风采。北朝时期,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书法家们,宗族观念较强,尊崇儒家学派的礼教纲常,他们的书法还是继承中原的习俗、用笔方式和结构等,以朴实和宏伟见长。而我国南方地貌形态多支离破碎的平原和丘陵,而且森林覆盖率较大,河流多、流量大,在这里产生的审美心理是愉悦的。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可分为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属于南派,其代表书法家为逸少和大令,以疏放研妙的手札为主;赵、燕、魏、齐、周为北派,其代表书法家为卫罐、索靖和卢谌,以碑版居,属于中原古法。”南北两派疏放风格泾渭分明,而且南北世世代代不相通习。由此不难看出,北方书法用笔则多以方正为主,如刀痕毕露,部家修饰,天真质朴,而自有韵味;南方书法用笔以圆笔为主,以手札取胜,总体风貌宁静含蓄,具有阴柔之感。因此,南北书法风格的不同,其实是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气候条件对创作心理的影响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湿润;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除云南中部地区四季如春以外,其他地区四季分明。长江中下游受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而炎热干旱,但总体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具有“江南水乡”之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且覆盖率高,湖泊众多,轮廓柔和、优美。因为景色怡人的小桥流水陶冶了书法家的情操,加之崇尚风流倜傥,性好山水而放荡不羁,从而造就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江南书风。北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普遍出现高温,降水比南方较少,内陆更为干旱。在各种气候的影响下,人们的居住方式、饮食习惯和劳作也具有其地方特色,或多或少对书法家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时代精神产生特殊的思维定式。在南北朝时期,北方书法作品一般以碑版为代表,在其干旱、寒冷、炎热等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使碑版自然风化,显示出残缺美和厚重的历史感,显得粗犷、古朴。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论述过进行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理论,其中“时和气润”就是论述天气对创作心理的影响,这表明气候环境能作用于书法家的情绪。在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时候进行书法创作,其心情多数情况下是愉悦的、欢畅的,甚至是狂热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进行书法创作,其风格以轻快和飘逸为主,《兰亭序》就是最好的例子;若逢淫雨霏霏、狂风呼啸的天气,对书法家的视线和心情有影响,从而精力不集中,多以行草为主。例如,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创作的《寒食帖》中描写到“今年又苦雨”,由此得知此时黄州恰逢梅雨连绵,在这种天气下创作的《寒食帖》有苍劲沉郁、气势奔放之感,作者心情起伏变化明显。(www.xing528.com)

(四)人文环境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乱世与盛世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和五代时期长时间发生战乱,民不聊生,但却是思想极为自由的时代。魏晋时期,东晋士族与北方外族南北划江而治,文人亦随之南北迁徙,书写习惯也被带到当地。东晋及宋、齐、梁、陈继承了西晋制不准立碑的习惯,而北朝没有立碑的禁令,因而现存书法作品以碑刻为多,南朝手札以行书、草书为主,以流美和飘逸为特点;北碑宜书楷、隶,故以方严、古朴和刚健遒劲为尚。南朝偏安江南,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文化远不如汉朝,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书法家们又都是上层士族,他们所重视的只是既得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不具备积极统一中原的锐气,所以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为主的手札居多,其风格平和小巧,难有北派的豪迈雄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南朝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南朝书法家的性格和心境。五代十国时期,杨凝式在身居连年战争,经济低谷时期,为求自保不得不装疯卖傻,只能通过写文章与志同道合者通信来发泄内心的不平,这样的手札不修边幅,天真而雄逸。而在汉唐这样的大一统王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更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空前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军事实力强大,领土面积不断扩大。汉唐时期的国都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开元盛世的长安更是贸易往来不绝如缕,不少胡人来长安进行贸易活动,可谓是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可见,大一统时代的书法风格不同于乱世的抱残守缺,汉代因立碑风气大盛,所以汉碑风格多样而且种类齐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文字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自隋统一天下,南北书风在历代书法家的努力下逐渐融合;唐代帝王重视书法,尤其是楷书经世致用的作用。总体来说,大一统王朝的书法相互借鉴乱世的地域书风,相互融合,各种书体比前朝更为成熟,书法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师承关系。

2.经济繁荣与萧条书法风格影响

大一统时代,政治环境和谐稳定,地主和佃农等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等种植水稻,华北平原等种植小麦。由于政策的需要和江南水乡的逐渐开发,人口随之向南方迁徙。北宋时,南方已经成为主要的粮食供应区。农民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悉心研究文学艺术,于是书法为更多读书人而喜爱,甚至是痴迷,如宋代米芾。历史上书法的区域风格差异常常是因为地域的隔离,如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风格在每个诸侯国内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格。但到了汉唐这样的大一统时代,书法风格也会彼此借鉴,滋润秀雅和刚劲雄强彼此融合,如欧阳询的楷书集北碑方整和南帖研妙的特点于一身,柳公权集欧阳询用笔的方整和颜真卿用笔厚重的特点于一身。

在当今社会中,展厅外有摩崖石刻、碑林和各个商店牌匾等,展厅内更是种类多样,由一尺小品到丈二巨幅应有尽有,使书法的经济作用得以体现。当代书法流派众多,在中书协和文联的支持下,各种展览、各种风格和各种书法景观应有尽有。此外,身逢盛世,生产技术也较前朝发达,制笔工艺和造纸术也得到相应发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唐明清以及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相比乱世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书法家自身的修养和才学可以在作品中和谐统一的表现,尤其是在当今学科的划分下,完善了书法学科的各个分支。在经济的引领下,书法作品成为商品,为适合各种购买者的需要,娟秀、中和、粗狂风格的作品流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