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启示与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启示与借鉴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虽然受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政治要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建筑除了上述的传统民居,还有宫殿、园林等,这些传统建筑体现出来的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城市建设仍然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启示与借鉴

传统建筑是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人文环境、传统理念和民俗文化反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特色最直观的表现载体

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景观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多样化艺术特征,同时也是其不断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结果。其中,最明显和最吸引人的是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上均能反映出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如,北京四合院是由正房和东西厢房围合而成的传统院落式建筑,四合院的大门一般位于东南角和西北角,正房坐落在院中的北方。北京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度较低,抗寒是这一地区居民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东西厢房要求纵向偏长、横向前沿不能超越正房边线的格局主要是为了适应北京地区的纬度位置,使人们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条件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温带季风气候时,通过介绍北京四合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广泛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当地人民利用又深又厚、直立性好的黄土层建造了独特的住宅。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冬季的白天,窑洞口接触充足的光照,室内温度升高,夜间厚厚的黄土层起到保温作用;夏季,厚实的黄土层起到隔热作用,使室内阴凉如春。窑洞凭借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冬暖夏凉等优点,被称为绿色建筑。但是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教师可利用陕北窑洞帮助学生理解黄土的特点。(www.xing528.com)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徽州位于黄山山脉的东南,属于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山地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炎热潮湿,山地面积大,人稠地窄,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情况,加之徽州人重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观念,促成了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格局:坐北朝南,背阴朝阳,背山面水。徽州民居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其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干栏式建筑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适合布局在雨水多且比较潮湿的地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分为上下两层,既可以防止虫兽、洪水的侵害,又有利于通风和防潮。干栏式建筑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直到今天,在热带地区,这种建筑还比较盛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虽然受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政治要素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通过选取某一传统民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当地地形或气候特点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除了上述的传统民居,还有宫殿、园林等,这些传统建筑体现出来的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城市建设仍然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