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和谐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和谐追求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中华民族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至今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诸方面协调统一,达到和谐。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激流勇进、百折不挠。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和谐追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词汇中。我国古代“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文教化之意,即用礼和法来教化人民。文化最开始关注的是精神领域。迈克·克朗把文化视为“整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意义,生活中物质的形式和具有象征性的形式产生于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而现今对文化的理解较为广泛,汉语字典里释义为: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解释过于宽泛,没有突出文化的本质。因此,要界定文化,先区分文化载体和文化本身,文化现象和文化本质。例如,写有吉祥话语的风筝,不能说风筝是一种文化,而是赋予了风筝这一载体文化色彩,风筝只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都可以是文化的载体,但不一定都是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能够代表一个时期人类最先进的创造水平,并且对类似的创造具有启示性和借鉴性。文化既体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与智慧,又表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精神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的价值观、处世观和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文化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因此,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学、古代哲学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是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文化典籍;三是指中华各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四是指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五是指各种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我们需要传承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目的,以人的自觉思想为核心,主要以儒家文化法家文化为基本内容,接纳了先进的西方思想文化,涵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等,以及先进的、有中国特色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明成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不断传承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个人发展,是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相对稳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因此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始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是汉族在古时候的称呼,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各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断交流、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至今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特点。延续性更重要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历史的限制,而对现今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经历了先秦文化、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近代文化等,随着不同朝代文化发展阶段的演变,还在不同的地域上形成了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同时,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儒、道、墨、法、阴阳。从此层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各家流派思想的简单叠加,而是其所形成的多元而复杂的结构体系。总体上讲,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传统文化,它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沉淀下来的,与时代脉搏相贴近,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于华夏民族所生存与依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中,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对中华儿女的人格修养、对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等意义重大。(www.xing528.com)

首先,精神塑造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在引导人民正确价值取向、产生强大民族凝聚力、塑造优秀民族品格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次,价值导向功能。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纲常、道德教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文化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奉公意识;“天人合一”思想起着团结、融通、凝聚、协调的作用,成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诸方面协调统一,达到和谐。这是一种文化整合的过程,为中华民族塑造出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

再次,民族凝聚作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虽屡受内忧外患的侵扰,但依然能绝处逢生、屹立不倒,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古至今,民族“大一统”思想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历代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正是这股民族凝聚力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刚毅性格。

最后,精神激励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塑造了统一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并以强大的凝聚力将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激流勇进、百折不挠。美国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说:“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悠久,处于人口最多、地域最大、历史最久的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为,其实质是一种道德文化。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实践行为的合理合法,是一种偏外在的文化思维;而传统文化中,宗法道德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基本要素。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人们行为的准则是否合理合法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孝、梯、忠、信、礼、义、廉、耻”自古以来就被封为基本准则。第二,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和谐。西方文化中注重个性与对抗,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之道,“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思想都是在强调“和谐统一”。“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和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能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