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校关系的温馨融洽:管理沟通交流的无障碍

促进学校关系的温馨融洽:管理沟通交流的无障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沟通,可以使双方换位思考、反向思考、化解矛盾,我校人人平等的观念更加促进了沟通交流的无障碍。我校非常完美地处理了以下3对关系的沟通,使学校关系更加温馨融洽:1.管理团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管理团队在学校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是管理工作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孙老师则发现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很可能与预想的完全不同,这时如何进行沟通?

促进学校关系的温馨融洽:管理沟通交流的无障碍

文化下的学校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同等位置上,他们相互尊重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沟通也更加轻松和有效。通过沟通,可以使双方换位思考、反向思考、化解矛盾,我校人人平等的观念更加促进了沟通交流的无障碍。我校非常完美地处理了以下3对关系的沟通,使学校关系更加温馨融洽:

1.管理团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学校管理团队在学校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是管理工作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对最高领导者——校长来说,有效的沟通能够使观念准确无误地传达,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对管理者来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他们一边接受上级领导的意图,一边准确地传达给教师,避免了生硬的上下级关系;对教师来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他们透彻理解管理者指令后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教学或者管理,在保证了方向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特色。

我校从建校以来按照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管理者很难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如果要沟通,则必须要越过部门处室来管理教师,在沟通的同时也削弱了部门处室的威信。中层干部与学校主要领导之间也容易出现不协调,因为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就某一事达成统一的口径。

我校为了能使沟通更有效,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重组学校组织结构。我校将教务处和教科室率先合并,成立了教学研究处,统一负责学生教育和教师的培养工作。原有的学校管理的灵活性受到一定限制,很多管理理念、办学思想难以传达给教师,而教师的自身问题同样也难以反馈给管理者。我校明确了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义务,提升组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的权限逐渐增大,组长开始思考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先后有3名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得到了自我的锻炼,更让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能迅速地了解基层的动态,对学校的决策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设置与原来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或许会有不适应,但通过机构的重组,他们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逐渐认可了学校的调整。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良好沟通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只有教师和学生真诚地沟通,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才愿意将深藏内心的小秘密告诉教师,才会与教师做朋友;只有学生和教师真诚地沟通,教师才有机会知道学生的想法与处境,才能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成为“健康、健全、刚健”的合格公民。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要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大胆让学生去喊、去叫,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不谙世事,也要容许学生天马行空创意思维。邱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且年级越高,积极性就越差,他开始找原因,他说:“在教学中,我们或许出言不逊,伤害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许学生害怕回答出错,遭受同学们的嘲笑,或许学生对举手回答问题不屑一顾,认为那是‘爱出风头’的学生做的事情!或许是学生的懒惰心理,认为问题是别人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许是我太过严厉,学生害怕!或许……”针对这些原因,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说:“也许,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用心和学生沟通,使师生关系融洽,改变课堂提问的模式,化大而宽、空而虚的问题为明确、具体的小问题,让学生迅速上手!另外还要形成学生认可的、富有激情和变化的教师评价风格,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这样,不难相信,举手将不再是一个难题!举手,将会举出一片天空!”孙老师则发现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很可能与预想的完全不同,这时如何进行沟通?是真诚承认自己的不知?还是胡编乱造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或者是提前多做准备,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孙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某些方面了解的知识或信息甚至超过了老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在其他方面注意积累,如果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容易感兴趣,课上注意力也就越集中,课堂效率也就高了。而且,学生会对你产生钦佩之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样在你上课时,学生注意力就会更集中,课堂效率就有了保证。在现代学习型社会,呼唤学习型的老师。”

每个班级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后进生,他们或者纪律涣散或者学习成绩较差,在集体中处于后进而常常受到忽视、缺少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这与我校的健文化十分不相符,我校健文化下的学生管理,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加大对后进生的重视,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校制定了“我和学生做朋友”的活动方案,针对每一个后进生制订计划目标,认真同他们沟通交流并及时记录,力争每天一谈话,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家访,最后还要总结经验并在教师中交流和分享。就拿初一学生施某来说,他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及时完成,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帮教教师马老师为他制定了目标和教学计划,平时多找他谈心、交流,让他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忙开媒体设备等。在教师的帮助下,该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学校和外界社会之间的沟通

外界认为大学是一个象牙塔,其实不然,现代社会中的大学加强了同企业、社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填补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手机互联网将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紧密地同外界联系起来,大学已然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成员。初中阶段也要加强同外界的联系,同外界一起与时俱进、同发展、同进步,这样条件下的学生才能视角更开阔,也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世外桃源”终究只是幻想出来的美好境地,跟上时代步伐、改革开放才是最好的出路。健文化下我校坚持开放进取的态度,与外界社会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一些校本课程直接与外界合作,不仅打响了本校的名号,也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健康、健全、刚健”。

2011年9月初,学校在外界的帮助下建立了学校集体业余电台BY4SHX,在正式开台之后赶上了2011年的CQWW SSB比赛,赛前充分准备,比赛期间队员们发挥技术水平,努力捕捉全世界的电台信号,最终联络到94个DXCC国家和185个CQ分区,得到了491598的喜人成绩。同年10月我校还承办了市级的中小学业余通信比赛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在市级学校层面推广无线电技术和知识,进行业余无线电知识的宣传教育。张家港电视台、《现代通信》杂志第6期还对我校的集体业余电台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我校目前重视业余无线电活动项目的开展,在初一年级开设了业余无线电校本课程,学校自编教材《让我们与世界交流》,分别从业余无线电相关法律法规、业余电台通信、业余电台日记等多方面普及无线电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实践才能,避免他们沉湎于网络游戏。我校利用集体业余电台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不仅开拓了视角、丰富了知识,还拉近了与外界的友好关系。

我校也是当地社区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承担着促进社区优秀文化的形成和良性循环,为社区文化、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我校以曹老师为总负责人,组成了一批热爱环保,愿意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的志愿者服务协会,旨在提升居民的环保自主和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真正让环保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生活。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项目活动,主要有环保宣传活动、垃圾分类活动、水环境监测活动、植树活动、空气监测活动等。以我校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准备开展的活动为例,这一年的主题活动主要有3个,分别是:“迷你农场”绿植栽培;“创意无限”环保工坊;“变废为宝”分类回收。这次活动参与人员众多,既有本校的教师,也有环保公益方面的专业人士、社区居民、环保爱好者、公益志愿者等。他们一起加入进来,分工合作,做好活动的区域宣传、展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迷你农场”绿植栽培主要有绿植名称种类介绍、绿植种植呵护、家庭“微绿地”等活动;“创意无限”环保工坊主要活动为制作环保手工制品,如“押花家饰”、“创意纸玩具”、“橡皮印章达人”、“幸福粉刷匠”、“编织新大陆”、“把自然带回家”、“营养制皂专家”等;“变废为宝”分类回收主要从家庭入手,发挥家庭主妇的带头作用,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公益活动,并对每户家庭的回收量进行记录、跟踪和管理。

图5-5 绿植进千家(www.xing528.com)

图5-6 环保志愿者为小记者们作“责任关怀”介绍

图5-7 学生开辟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

[2]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3]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296页。

[4]徐芹庭:《周易今注今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5]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第145页。

[6]任莉:《学生激励机制的理性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67期。

[7]任莉:《学生激励机制的理性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67期。

[8]周彬:《试论标杆学生在学生激励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4期。

[9]黄兆龙:《略论现代学校管理协调》,《基础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0]李峰:《构建校园健文化的初步探索》,《学校管理》,2012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