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探索历史与现实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探索历史与现实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一教授”“一学生”,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开始了其近百年的历史。同时,厦门大学在商学院正式下设会计学系,郑世察任会计学系的系主任。自此,会计学系的建制得以首次明确。相应地,会计学系撤销。这影响到此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国际化。1945年,两位年轻人葛家澍和余绪缨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并选择留校任教。1945—1949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为当时的国内培养了数批人才。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探索历史与现实

一、会计学科历史之滥觞

厦门大学创办于1921年,最初仅设师范、商学二部。会计学科当萌芽于商学部。具体地,“会计学”字样最早见于1925年10月3日《厦大周刊》第121期:

“商学系副教授郑世察,浙江宁波人,初毕业于沪江大学商科,得学士学位民国十年渡美,在芝加哥哥伦比亚纽约各大学研究,凡二年有半,得硕士学位,旋回国,农商部特任为会计师,同年冬,在上海丰美银行任职,翌年,应南方大学之聘,充会计学教授,本年上季,任上海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评议员,现在本大学教授会计学,其得心应手,可预卜也”。

1925年10月24日第124期登出郑氏来函“查本人与校中所订关约担任商学经济学教授,今贵刊记为商学系副教授,想系传闻失实,特此来函便正”。因此,从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看,郑世察先生应为“厦大会计学教授第一人”。

1927年2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改设商学院,分设银行学系、会计学系,这是厦门大学相关资料所能查证的最早的“会计学系”字样。此外,《厦门大学商科布告1928—1929》,在“商科学则”中有:“商科前二年除第一年兼修普通必修学科外,余为商科各系共同必修及选修之学科两种,第三年始分系研究……现暂分会计学、银行学、商业管理学三系。”另外,当时的会计学系课程设置,与今天的通才培养,并无二致。

另据《厦大周刊》第188期,1928年五六月间,有江苏盐城人薛一瓒从“会计学系”毕业,是当年唯一的“会计学系”毕业生。

此前的厦门大学商学系(商科)历届毕业生中,当有主修会计者,但因没有明确划分“系”,若指认其为会计系毕业生,可能未免牵强附会。1928年则有所不同,不但已有“分系研究”之说,并有薛君以“会计学系”名义毕业,故薛一瓒可称为“厦大会计系毕业生第一人”。延续此逻辑,厦门大学会计学教育的历史,则应倒推4年,从薛君入学的1924年开始算起。考虑到其时还没有会计学教授,直至1925年,本校第一位会计学教授郑世察先生到任,“一教授”与“一学生”,足以构成“教学单位”,为稳健起见,乃确定1925年为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系)历史之滥觞[3]

二、民国时期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科

1921年,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开学,设商学院。1924年,第一位会计学毕业生薛一瓒入学。1925年,第一位会计学教师郑世察先生入职。自此,“一教授”“一学生”,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开始了其近百年的历史。

1926年,商学系改为商科,商科主任为陈灿(苕之)。1928年,因陈灿休假,郑世察任代理主任[4];陈德恒、卢启宗受聘厦门大学,任会计学教授。会计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1930年,商科改称商学院,院长为陈德恒。同时,厦门大学在商学院正式下设会计学系,郑世察任会计学系的系主任。自此,会计学系的建制得以首次明确。尽管后来基于种种原因,会计学系经历了多次的撤销和重设,但是数代会计学人自此聚集在会计学系的旗帜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据厦门大学的校档案馆资料,1931年会计系只有刘聚星、钟述武和童国琩3位毕业生。钟述武学长去向不详;童国琩学长曾任福建省银行总经理,后来回母校任银行学系教授;刘聚星学长退休前在校财务处工作。

1934年,商学院各系被合并为商学系,并入法学院,改称法商学院。杨振先、陈德恒先后任院长,冯定璋任商学系主任。相应地,会计学系撤销。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从私立改为国立;9月21日,奉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厦门大学重新调整各院系,法商学院改为商学院。

1937年年底至1938年年初,历时数月,厦门大学内迁福建省内地的长汀县。也正是在长汀这段如今看来异常艰苦的时期,厦门大学及包括会计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时风头无二,被称为“南方之强”。

1938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肖贞昌受聘担任厦门大学会计学教授,使得会计学科的教师队伍来源和构成进一步多样化,也有了最初国际化的雏形。这影响到此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国际化。

1940年,省立福建大学法学院并入厦门大学,法商学院分立为法学院、商学院。其中,商学院下设会计学系。

1941年,商学院设立会计学系,会计学系得以复设。肖贞昌任系主任。

也正是在1941年及其后,两位青年学子葛家澍和余绪缨就读于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历史没有如果,但幸运的是,历史向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抛出了橄榄枝。日后的历史证明,两位青年学子葛家澍和余绪缨最终成为影响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发展历程、将之推向辉煌顶峰的领军人物。

1945年,两位年轻人葛家澍和余绪缨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并选择留校任教。此后,经历30余年的历史洗练,均成长为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会计学科)的奠基人,乃至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发展历程的殿堂级及大师级人物。

旋即,抗战胜利,会计学系随厦门大学迁回厦门市。1945—1949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为当时的国内培养了数批人才。

民国时期,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教师构成较为多元化,有留美、留德、留日、留菲和国内大学毕业等多种来源。这种教师教育背景的多元化,当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1940级的裘宗舜学长回忆长汀时期的生活:

“那个时候一般世界上的会计都受美国的影响,都在用美国的教材。系主任肖贞昌是在德国留学,所以肖贞昌讲的也都是欧洲的会计学的理论。陈德恒呢,他在美国留学回来,他讲的都是美国会计的教科书。”

后来成为中国会计学界旗帜型会计大家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葛家澍和余绪缨教授都是1941级,与裘宗舜成长于同样的学术环境中。老系主任肖贞昌先生是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他在本系任职长达40多年,莱比锡大学博士安永瑞教授也曾在本系任职数年,传播了德国会计学的“基因”,应是本系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的学术特色之一。

早在1937年,商学院师生便结社组织商学会,依靠3或5元的小额捐赠,出版了《商学期刊》。商学院长、会计学教授陈德恒先生在序言中极力倡导:

“我觉得应当奖励青年学生去写文章,写文章的兴趣的确可以鞭策人去读书的!商学会诸同学在期刊上写了许多文章……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还希望这种现象能持续下去!此外本校同仁也为期刊写许多文字,这给与青年同学不少的指引与鼓励,更是难得!”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重视研究,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基因”。科研以及教研相长,已经渗透到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血液里,伴随着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走过了接近一个世纪的辉煌。

迁汀初期,法商学院教师人数少,只有肖贞昌教授和黄雁秋副教授两位会计专业教师。肖贞昌教授曾因故离校年余,所以时任法商学院长的冯定璋教授也开设了“会计学(二)”、“成本会计”、“官厅会计”和“审计学”等会计课程,教学工作量超过常规一倍以上,贡献极大,直到建系后才渡过了师资缺少的难关。即使如此,令人难以相信的还有,学生读书没有教科书,都是教授事先写好讲稿,照本宣科,学生当场记录,下课再消化和整理笔记。

裘宗舜学长回忆到:

他四年书读完时,整理好的笔记本已经装了到膝盖那么高的一大篮子,如果直接排版发表的话,就是现成的教科书了,当然这是授课教授的“知识产权”。

注:裘宗舜学长的毕业论文是《预算统制论》,由肖贞昌教授指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蓄势待发

按照先生和余绪缨教授的口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1949年后,在王亚南校长的推动下,先生与会计系的几位青年教师组成“新会计研究会”兴趣小组,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会计理论和体系的研究中。当时的校长王亚南教授、系主任肖贞昌教授也经常参与讨论。在王亚南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下,葛家澍、余绪缨和他们的同代人都系统地研究了《资本论》和其他相关著作,这为他们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去美迎苏,苏联专家主导了我国当时学术研究。因此,当时会计理论基础是以苏联专家的观点为基调,甚至唯“马首是瞻”的,国内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并不活跃。

在这一大背景下,1956年,葛家澍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对苏联专家的观点,提出修正意见;1961年,葛家澍教授又撰写了《关于社会主义会计对象的再认识》一文,将会计对象明确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因为这一系列研究,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学派,被学术界所关注,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有别于苏联专家的理论观点。

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下达指示,国内要编写一套自己的高等教育文科教材。葛家澍教授受邀担任《会计基础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会计类通编教材)的主编,于1964年正式出版,1980年改版更名为《会计学基础》,继续作为高校文科教材之一,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同一时期,余绪缨教授在财务与成本核算原理、经济效益与经济核算等方面展开研究,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继续发生作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姿态出现的”;社会主义企业是以“独立资金为基础、等价交换为纽带、收支配合为条件”,不断实现其再生产活动为其基本特征。上述两篇论文所阐述的基本论点,与20年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有关精神暗合。正是由于这些论点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具有时代的超前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学术价值,因此这两篇论文被全文选入《建国以来经济核算论文选》。

尽管这一切蓬勃发展的势头因为“文革”而“戛然中止”,但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已经形成,并被经济学界所认同。这也是1978年之后,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大事记包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划归财经学院。

1950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华东教育部同意厦门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撤销商学院,改设财经学院,下设会计学系等4个系。

1953年,原定1954年毕业(1950年入学)的60多名会计学系同学,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以3年时间修完本科规定的4年课程后,1953年以“会计工商管理系”名义提前毕业,其毕业证书上盖有一章“原为四年制,肄业期满三年,奉令提前毕业”。

1954年,原定1955年毕业(1951年入学)的会计学系同学,连同福州大学转来的同学,共计60余人,同样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以3年时间修完本科规定的4年课程后,1954年从会计系提前毕业,其毕业证书上盖有一章“原为四年制,肄业期满三年,奉令提前毕业”。

1954年全国的会计专业都面临被取消的命运,是王亚南校长把会计专业“打包”在经济系里掩护起来,从而为厦门大学保留了会计“火种”,功莫大焉;有时则是出于各种具体的考虑。如之所以曾名为“会计与企业管理系”,据传说是当时企业管理的师资尚不足以单独建系,先与会计系合立,待时机成熟后再分立出去,也属权宜之计。

1955年,全国院系大规模调整,厦门大学财经学院撤销,改设经济系,下设会计学等5个专业,吴兆莘、袁镇岳先后任系主任。相应地,会计学系被裁撤。

1956年,葛家澍和余绪缨晋升为副教授。

1959年,会计学专业改为财务会计专业。

1962年,教育部组织全国力量编写“全国文科教材”,葛家澍受邀赴京,担任《会计基础知识》主编。该教材后于1964年出版。

1963年,高教部批准葛家澍副教授招收会计学研究生。原定的两位研究生方正生和徐生棠,后因故未能如愿入学。

1970年,在停顿近5年后,厦门大学经济系先后开设了“财务会计专业工农试点班”和“厦门市郊区农村财会培训班”,开始恢复会计教育。

四、厦门大学会计学派的形成

改革开放前后至20世纪末,厦门大学会计系在整体实力上,执会计界之牛耳:不仅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授予单位,而且在重点学科评估中以总分第一列会计乃至经济学科榜首。学术观点上,被尊为“南派”。厦门大学会计学派(厦大学派)的形成,源远流长。

1976年,中国从政治上停止了持续10年的“文革”;1977年年中,恢复高考;1978年年初,包括厦门大学在内,全国各高校开始迎来新一批大学生。停顿10年之久的大学,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秩序,教师们开始回到教学与科研中来。

厦门大学会计系几乎可以说是当时全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摇篮”:从1970年起恢复招生,是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单位,是最早招收、毕业博士生的单位;以助教进修班和师资培训班等方式,为全国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同时,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毕业生也陆续进入各大院校担任教职,这也无形中扩大了厦大学派的影响。

厦大学派,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它主要还是以“独树一帜”的研究为基础。总结起来,厦大学派的研究至少有这样几个显著标志或特征:

第一,率先在国内倡导科学研究,引领会计理论和实务回归理性、科学道路。

回到1977年,经过10年“文革”,以及几近30年的政治高压,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严格的“政治正确”禁区,阻止了真正的科学研究。比如,当时会计被人为地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采用的,即便是正确、合理、有效的,我们也必须一概否定,包括世界各国通行的借贷记账法、英美等国广泛采用的会计准则等。当时公开发表的、有限的会计研究文献,主要都是政治术语标签,加几个相关会计名词。

早在1977年之前,厦门大学会计系就已经开始在当时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讲授借贷记账法的相关内容。1978年4月,在厦门大学校庆举行的科学讨论会上,葛家澍教授报告了题为《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帐方法”》的论文,通过追溯记账方法产生的历史、传播路径,以及记账符号、复式簿记原理的讨论与分析,提出“记帐方法没有阶级性”“强加在借贷记帐法身上的种种罪名不能成立”;“否定借贷记帐法,实际上是割裂了会计发展的历史,拒绝学习和吸取外国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不纠正这种错误,对于努力提高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妨碍很大”。该文后刊登于当年的《中国经济问题》上。“名誉”一文的发表,在当时会计学术界,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被誉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从时间顺序来看,与1978年5月11号《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时间大抵相当。之后,记账方法讨论,逐渐趋于平息,学术界普遍认定会计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也正是这种讨论与思想解放,直接推动了1980年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废止增减记账法,全面恢复采用借贷记账法。

葛家澍教授1981年的论文《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以严谨、科学的分析指出,包括会计在内,科学是继承性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领域同样可以超越阶级属性,成为科学研究的范畴

葛家澍教授的两篇经典论文,改变了当时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的进程,加速其转向科学、理性的发展方向,也为20世纪90年代起的全面改革、推行会计准则,提供了理论准备。

同一时期,余绪缨教授的研究也集中在科学问题上,发表了富有创建性的论文——《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该文在中国首次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论点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会计理论界有关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与此同时,余绪缨教授还在中国率先致力于现代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开拓和发展。

第二,倡导创新研究,凝练研究方向,打造学术团队。

20世纪80年代起,厦门大学会计系各位教授的研究创新性强,领国内研究之先,并成体系化。当时,厦门大学会计系就开始把教师的研究分别围绕葛家澍、余绪缨和常勋教授等3位学术带头人,集中到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国际会计3个大的方向上来,不仅研究问题的选择、学术思想的提出创新性强,同时,体系性强,所形成的代表性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大。比如,葛家澍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围绕会计基本理论,如会计的定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等,以及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等,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又如,余绪缨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国率先致力于“管理会计”学科的引进与创建发展。余绪缨教授及其团队系统研究了管理会计的对象与方法、管理会计基本框架与学科性质、广义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等问题,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再如,常勋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国际会计研究,在我国率先招收国际会计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常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编写了《国际会计》《西方财务会计》《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等教材和专著,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实务与理论,并结合我国当时改革开放情况,为涉外会计等会计实务的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会计系的其他老师在研究领域也笔耕不辍,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陈仁栋老师在全国率先引进人力资源会计,出版专著《人力资源会计》;黄忠堃老师率先开展审计研究,出版了《商业审计学》《审计学概论》等专著;吴水澎老师致力于价值运动学说研究,提出了“会计是价值运动的信息系统”。年轻一辈中,李若山率先用受托责任来研究审计理论;曲晓辉系统地展开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黄世忠在资产评估和定价角度研究深入。也正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形成了学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多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获得佳绩。

第三,研究高屋建瓴,指导会计改革。

3位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工作,在当时看来颇具前瞻性,为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等实务的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师资。多年后,中国会计改革的发展轨迹与3位教授当年的理论研究不谋而合,也印证了3位老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敏锐直觉与高瞻远瞩,包括会计准则改革、管理会计的应用、国际会计中的三大难题等。

这一时期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大事记包括但不限于:

1980年,会计学科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年,林志军等6位研究生入学。

1981年6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立,葛家澍教授担任第一届评议组成员(见《光明日报》,1981年6月14日第一版)。

1981年11月3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国务院批准,葛家澍教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同批次还有原上海财经学院娄尔行教授。

1982年5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正式成立,葛家澍任院长。下设会计与企业管理系等5个系,余绪缨教授、庄瑞澄教授先后任系主任。

1982年7月,首批硕士生毕业,他们是林志军、唐予华、谢琳琳、费忠新、黄志邦、黄礼忠。

1983年,厦门大学批准成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室”和“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室”。

1983年,葛家澍教授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余绪缨教授成为第二批博士生导师,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管理会计方向博士生导师;同批次博导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杨纪琬教授。

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厦门大学举办会计学研究生班和会计助教进修班(全国统考)。

1985年,林志军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会计学)博士。

1985年,会计与企业管理分立设系,吴水澎任会计学系主任。此后,陈守文、王光远相继任系主任。

1987年,“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点”获厦门大学第三届“南强奖”之唯一的特等奖。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会计学科成为首批会计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1988年,葛家澍教授的著作《通货膨胀会计》获得福建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厦门大学会计系另有两项成果(吴水澎、林志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1988年,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成立。

1989年,葛家澍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创建“独树一帜”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

1988—1990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承担世界银行项目“国际会计与国际财税助教进修班”。

1991年,李若山获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吴水澎教授成为第五批博士生导师。

1994年,余绪缨教授与吴水澎教授获得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5年,王光远博士顺利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后研究学者。

1995年,厦门大学第一套统编教材“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理财》《审计学》共7本,总编为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各本教材的主编分别为吴水澎教授、葛家澍教授、常勋教授、陈守文教授、余绪缨教授、余绪缨教授、李若山副教授。

1996年,葛家澍教授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学》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年,与CGA签订协议,设立CGA班。

1997年,葛家澍教授负责的教学成果项目“以教学创新为中心,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吴水澎教授当选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

1997年,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的曲晓辉教授发起并参与论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项目。

1998年,葛家澍教授的著作《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王光远教授的《管理审计理论》获得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厦门大学会计系另有5项成果获得二、三等奖。

1999年,会计学系划归新成立的管理学院。此后二十余年间,庄明来、陈汉文、桑士俊、杜兴强(现任,2017— )先后担任会计学系主任。

1999年9月,葛家澍教授的著作《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会计学科唯一)。

1999年,吴水澎教授担任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9年,“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第二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总编为葛家澍教授与余绪缨教授,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理财》《审计学》共7本,各本教材的主编分别为吴水澎教授、葛家澍教授、常勋教授、陈守文教授、余绪缨教授、余绪缨教授、陈汉文教授。

五、21世纪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砥砺奋进

进入21世纪,厦门大学会计系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以更开放的视野重塑会计教育,并更加积极地服务社会,不断将“厦大学派”发扬光大。

2000年1月,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曲晓辉教授任中心主任。同年12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授牌。

2000年,葛家澍教授与余绪缨教授主编的《会计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学类与工商管理学类核心课程教材。该教材后于2006年出版第二版。

2000年,葛家澍教授、常勋教授、吴水澎教授、曲晓辉教授、李建发教授、刘峰教授等共获得12项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1年,谢德仁(1998届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工商管理学科第一篇入选论文,也是福建省和厦门大学第一篇入选博士论文。(www.xing528.com)

2002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再次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点学科评审。

2002年,葛家澍教授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第二版)获得第四届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葛家澍教授的著作《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9月,2001届会计学系博士毕业生杜兴强的博士论文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3年12月,葛家澍教授、黄世忠教授、李建发教授、杜兴强博士等共获得9项第五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4年,曲晓辉教授担任全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指委委员、培养组组长。

2004年12月,杜兴强教授与陈汉文教授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二期,会计学科唯一)“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自此,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学系、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学科群。

2005年9月,葛家澍教授、杜兴强教授与桑士俊教授合作的教学成果《中级财务会计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12月,葛家澍教授与杜兴强教授合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获得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依托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管理学院,国家“985工程”全国唯一的财务与会计创新基地“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创立。孙谦、曲晓辉、叶建明先后任院长。

2005年,与ACCA开始合作开设ACCA班,并于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2005年9月,杜兴强教授当选全国青联委员与福建省青联常委。

2006年,葛家澍教授与杜兴强教授合作的著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杜兴强教授的专著《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值得指出的是,葛家澍教授连续三届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杜兴强教授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6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中级财务会计学》、《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分别为葛家澍教授、李建发教授、毛付根教授、傅元略教授与杜兴强教授(增补)。

2007年,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审,意味着作为其二级学科的会计学科不再重复列入二级学科会计学重点学科的名单中。

2007年,曲晓辉教授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7年,李建发教授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

2007年9月,余绪缨教授仙逝,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痛失了中国管理会计奠基人。

余绪缨教授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的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国际权威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原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厦门市主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2007年12月,葛家澍教授与杜兴强教授的合著《会计理论》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发教授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亦获得一等奖。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另有多位教师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

2008年,《当代会计评论》创刊,葛家澍教授任名誉主编,曲晓辉任主编,傅元略任执行主编。

2008年,厦门大学会计学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9月,葛家澍教授与杜兴强教授的合作成果“继承与发展:独树一帜的《会计理论》教材”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厦门大学陈汉文教授与国外学者合作的科研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与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国际化改革初显成效。

2009年,“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第三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总编为葛家澍教授与常勋教授,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理财》《审计学》共7本,各本教材的主编分别为吴水澎教授、杜兴强教授、常勋教授、陈守文教授、余绪缨教授、余绪缨教授、陈汉文教授。

2009年11月,厦门大学会计系多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包括曲晓辉、杜兴强等。

2010年,杜兴强教授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得霍英东一等奖的青年会计学者。

2011年8月,杜兴强教授与国内两位学者的合作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厦门大学会计学科首现本土学者的国际化研究成果。

2011年12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系3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2年,杜兴强教授独立署名的成果被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接受发表,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独立发表国际期刊文章。

2012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会计学基础》、《管理会计》与《审计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分别为刘峰、毛付根与陈汉文。

2013年,《当代会计评论》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14—2015)。

2013年,李建发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3年10月25日,中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仙逝,享年93岁。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痛失了一位重要的奠基人。

葛家澍(1921年3月22日—2013年11月25日),1945年毕业留任厦门大学,1982—1988年担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葛家澍教授生为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我国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和第二两届成员、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专家咨询组成员。

2013年11月,中国会计博物馆(上海松江)开馆,葛家澍教授入选首批“中国会计名人堂”。

2013年12月,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曲晓辉教授获得一等奖,杜兴强教授获得二等奖。

2014年11月,李建发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5年4月,管理会计研究中心成立,陈国钢任荣誉主任,郭晓梅任中心主任。

2015年11月,余绪缨教授入选中国会计博物馆“中国会计名人堂”(第二批)。

2015年11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与墨尔本大学签署2+2项目协议。

2015年12月,曲晓辉教授与杜兴强教授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年12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多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包括杜兴强、罗进辉等。

2016年3月,杜兴强教授担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第二届教授委员会主任。

2017年1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奠基人之一常勋教授辞世。

常勋(1924年5月—2017年1月8日),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教授、中国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历任民革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委,第十届顾问,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福建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2017年1月,杜兴强教授担任Financial Times 50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编委(editorial member)。

2017年3月,杜兴强教授接替桑士俊教授,开始担任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系主任。

2017年9月,肖华教授、桑士俊教授、杜兴强教授等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12月,杜兴强教授作为负责人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制度变革、非正式制度因素与会计审计行为研究”(71790602)获准立项。这是国内会计学界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立项。

2018年1月,刘峰教授担任《当代会计评论》主编,杜兴强教授等5人担任执行主编。

2018年1月,李建发教授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2018年1月,李建发教授和刘峰教授获得“财政部会计名家”称号。

2018年2月,李建发教授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18年8月,杜兴强教授担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会评专家。

2018年8月,刘峰教授获得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8年9月,郭晓梅教授的“管理会计”获得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2018年10月,杜兴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8月,杜兴强教授为负责人的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会计学教材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AI技术冲击、中国文化嵌入与伦理关注”获得福建省本科重大教改项目立项。

2019年9月,杜兴强教授获得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

2019年10月,杜兴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这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教师首次获此荣誉。杜兴强教授亦是厦门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第五位获此荣誉的教师。

2019年12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教师3项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杜兴强教授获得二等奖,罗进辉与于李胜教授获得三等奖。

2019年12月,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名单(负责人杜兴强教授)。

2020年2月,厦门大学会计系的会计学项目通过AACSB认证(与商学独立;负责人杜兴强教授),成为中国双一流(985)大学中首个通过AACSB认证的会计学科。

2020年2月,刘峰教授受聘担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0年4月,会计系李建发教授被任命为厦门大学常务副书记(正厅级)。

2020年5月,厦门大学常务副书记(会计系教授)兼任管理学院院长。

2020年6月,杜兴强教授担任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

2020年6月,杜兴强教授担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第四届教授委员会主任。

2020年11月,郭晓梅教授的“管理会计”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12月,杜兴强教授与李建发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双双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课题名称分别为“‘一带一路’沿线国中国企业审计治理研究”(编号:20&ZD111)与“绩效管理导向下的中国政府成本体系研究”(编号:20&ZD115),这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乃至工商管理学科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2020年12月,杜兴强教授作为负责人的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教学成果“会计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体系改革:AI技术冲击、中国文化嵌入与伦理关注”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第十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其他成员包括李建发教授、刘峰教授、张国清教授、郭晓梅教授、蔡宁教授、林涛教授、曾泉副教授)。

2020年12月,福建省首个“会计名家工作室”落户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负责人为杜兴强教授)。

2020年12月,杜兴强教授被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

2021年2月,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新增一个专业——“审计学”(更准确地说,为“复办”;专业负责人为杜兴强教授)。

2021年3月,新版的“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

2021年3月,《葛家澍教授学术思想研究》《葛家澍文集》《澍雨杏风》等著作出版。

2021年3月,葛家澍教授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举办。

六、小 结

(一)概 况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创立于1924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会计学科之一。经过几代厦大会计人的努力奋斗,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教学与科研重镇。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科)是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是我国最早招收会计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是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骨干学科和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的支撑学科,也是厦门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198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均名列第一名(全国会计学科)。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其9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曾创造了中国会计学界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位会计学博士(林志军)、第一位审计学博士(李若山)、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曲晓辉)、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王光远)、第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博士(卢联生)等。值得指出的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受教育部委托,通过举办全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助教进修班与师资培训班等,为国内院校的会计系培养了大批师资,他们日后大多都成长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2000年12月,教育部根据“唯一最好”原则批准设立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二期,会计学科唯一)“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目前,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学系、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学科群。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也是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论证发起单位和首批试点单位。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41名(2021年3月为止),其中包含教授20名、副教授14名、助理教授7人,专职博导10名(李建发、杜兴强、刘峰、陈少华、于李胜、陈亚盛、肖虹、张国清、罗进辉、李成),兼职博导2人(王光远、黄世忠),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的教师具有在国(境)外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的经历。现任系主任为杜兴强教授(2017.03— )。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现有教师中,李建发教授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并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杜兴强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建发教授、刘峰教授与杜兴强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建发教授与刘峰教授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工程”,杜兴强教授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李建发教授与杜兴强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现有4个会计学本科专业,含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国际会计[ACCA]及CIMA 4个专业方向。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设有“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问题研究”“现代管理会计与企业理财”“国际会计与国际理财”“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目前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含MPAcc)、博士生、博士后合计900余人。

(二)学术研究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自建系之日起,一直弘扬重视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常勋教授等始终强调学术研究对会计学科的重要意义,并身体力行,将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学术研究声誉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继续鼓励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范式的同时,不断吸纳新鲜血液,从境内外知名院校引进有潜力的年轻教师,鼓励和倡导基于国际主流研究范式的实证(经验)会计研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的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休斯敦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聘请知名学者来厦门大学为教师和博士生进行授课,鼓励合作研究。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还不断地遴选有潜力的教师和研究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和优化未来的师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还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每年的MIT亚洲会计会议(MIT Asia Conference in Accounting)。

基于上述努力,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专任教师逐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多见于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等会计学与管理学重要国际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审计研究》等中文重要期刊。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专任教师还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等共计50余部。

近年来,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科研成果获奖和重要课题申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专任教师已有80余人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超过7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等。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设立的重大项目课题“制度变革、非正式制度与会计审计行为研究”(负责人为杜兴强教授),2020年杜兴强教授与李建发教授双双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这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乃至工商管理学科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充足的研究经费为厦门大学会计学科专任教师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不断获得的学术奖励激励着专任教师保持学术独立与探索学术新领域。

为了活跃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学术研究氛围,自2017年3月起,在系主任杜兴强教授的倡议与推动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组织了由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常任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国际访问学者等作为报告人的系列研讨会即“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教师与研究生系列研讨会”,截至2020年12月止已举办了80余期。该系列研讨会激发了既有教师与在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思想碰撞与知识分享。此外,2019年3月起,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还推出了“群贤交叉学科论坛”,借以推动学科交融,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厦门大学会计系与财务系共同组织了“财务与会计研讨会”,截至2020年12月已举办了250余期,所聘请的报告人是校外(境外)的学者,有效增强了跨校的学术交流。

(三)教 学

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主编的系列教材曾被国内兄弟院系所广泛采纳,教学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国内兄弟院系多次到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进行调研,交流专业设置、学生培养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在先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支撑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本科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得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QP)个案分析比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创业项目,PWC杯决战24小时商业挑战赛第一名,ACCA JHC(就业大比拼)华南赛区决赛冠军。此外,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教学的硕果还包括ACCA财务报告(F7)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ACCA公司报告(P2)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ACCA税法CHN(F6)全球第一名与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ACCA财务报告(F7)全球第二名与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ACCA公司报告(P2)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

在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激励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研究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审计研究》等中英文重要期刊上。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多次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博士毕业生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博(硕)士毕业生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博(硕)士论文一等奖等。

优秀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学生素质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使得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比例,且本科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概率大大提高。此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使得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研究生毕业后受到国内高校、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中型企业的青睐,逐渐成长为所在院校的学术中坚与单位的业务骨干。

(四)社会服务

近年来,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特别是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立足于自身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会计实务问题,先后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咨询报告数十份。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的系列咨询服务,得到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充分肯定。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发起设立单位之一,积极参与“厦门市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为海峡两岸会计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厦门大学会计学系与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还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包括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巡回咨询服务、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专业咨询等。此外,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连续承接会计准则、公司理财、内部控制等高管培训,连续举办数期“研究方法”“科研方法与课题申请”等主题的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为会计学科的实务发展与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注释】

[1]本附录部分内容的写作参考了或摘自如下资料:[1]汪一凡,《厦门大学会计系往事(系列)》,厦大会计(公众号),2017—2018;[2]刘峰,厦大会计90周年,2015(未出版)。特此向汪一凡教授与刘峰教授致谢。此外,本附录的部分内容以“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系史”为题(署名为刘峰、汪一凡、杜兴强),提交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编委会。

[2]基于先生(葛家澍教授)(当然也包括余绪缨教授、常勋教授等)对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发展做出的卓越历史贡献,本书将“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系史”进行梳理,作为本书的一个附录,从中读者可以看出先生与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历史密不可分的一面。

[3]会计系在成立至今90余年里,经历了建系—撤系—复系的“三起二落”。最近一次是1985年复系,至今已经超过了35年。综观90余年历程,能堂堂正正称为“会计系”的时间只有50年左右。面对反反复复的撤系—复系和名称变化,我们写作系史时,为了方便,有时只好统称“厦门大学会计学科”。

[4]郑世察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前后8年,曾代理商科主任,是第一任会计系主任。1932年返回上海,在其母校沪江大学任商学院院长,20世纪50年代初又随沪江大学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目前从厦门大学所能见到有关郑先生的史料不多,对于他的教学管理水平,我们只好从他在沪江大学的表现来间接了解。以下引文摘自《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一书:“原是沪江毕业生的郑世察成为该系的系主任。他回沪江前曾在厦门大学执教八年,具有丰富的商科教学经验,尤其在会计学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