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教材编写历来存在着两种鲜明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中国高校的会计学教材应依循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进行编写,紧密反映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换言之,该观点并不做会计学教材编写的理论层面的强调。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学教材的编写,不应只拘泥和被囿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框架内,教材除了讲解“是什么”(其然),更应该讲解“为什么”(所以然)。为此,会计学教材的编写应该融入必要的理论元素,从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主动思考性,使其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主编第一本会计学相关教材开始,就强调和坚持教材编写的理论高度。先生认为,综合性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不应只是培养簿记人员。若如此,当然采取“制度/准则+说明”的教材模式就已经很充分了,譬如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教材。但是,大学的使命包括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甚至包括知识创造或创新知识。中国大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从模仿西方而来,但其在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即仅把传承知识作为使命。具体到会计学领域,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仅将本科生培养定位于传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操作,从而导致本科生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对于创新知识不够重视。中国大学异化了的使命与会计学专业较低的定位决定了中国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是灌输式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说明讲解”式的。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比较大程度上形成了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机械式”地学习,僵化理解和记忆,固然可以成绩优良,纵然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诚然可以借此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最多只能说培养了考试能力,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偏弱,更遑论发表高质量的真知灼见,进行会计学领域内的知识创新?
注意到上述问题,先生强调,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教材编写应具有理论高度,应在高起点上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提供一系列有用的且能反映会计学前沿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此,先生在自己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中坚持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第一,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的第一篇两章——“财务会计的本质与特征”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中,先生花大力气阐述了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并解释了财务会计对企业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此外,先生还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同内容进行了理论探讨,力图从一开始就能使学生站在比较高的理论高度去理解财务会计的作用,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维度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辩证的认识。(www.xing528.com)
第二,先生强调,教材编写针对性地讲解会计处理固然重要,但是从理论上解释每个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原理更为重要。唯有将确认与计量的原理讲解清楚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深刻理解具体会计处理的原因,才能在碰到新业务时根据既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较为恰当的会计处理。
第三,在部分章节中,先生强调应该增加附录,详细讲解该章涉及的理论问题。譬如在“所有者权益”一章,除了讲解“约定俗成”的内容,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就应该对不同的所有权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外,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上、下)》的下册第八篇,先生专门撰写了3个专题——美国的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框架的发展、会计基本假设研究、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分别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动态,会计基本假设的文献脉络及中国制度背景下的会计基本假设,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既有文献及文稿、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借以供有精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财务会计理论,加深对本教材会计处理背后原因的领会。
第四,先生强调各章内容相关理论上的包容与兼容并蓄。为此,在每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先生强调采纳小字或不同字体反映“有鲜明的观点或论点但尚未得到会计界普遍认可的新见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态”,“针对特定的经济业务,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规定存在差异的部分”。通过多样化的教材内容,学生能够“睁眼看世界”,了解国际范围内的会计发展动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