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思想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思想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更具体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是否应成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不断被充实,直至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在2002年《会计研究》第1期中发表题为《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的文章,倡议考虑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增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因此,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着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及其规范。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思想

20世纪50年代始70年代末期止关于会计属性的“争论”,最后得出了会计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其中会计的技术性是主要的这一结论。尽管如此,会计的社会性也不容忽视,它密切依存于具体的社会与经济环境。自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相对应,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去。基于此,西方文献中涉及的会计基本假设(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与货币计量等)也同样适合于中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宏观调控依然是目前我国宏观管理部门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力度及其相应的经济后果均远超西方国家,这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重要区别。为此,先生在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多年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有无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基本假设”?或者更具体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是否应成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会计学术界关于“会计的阶级性”的观点甚嚣尘上之时,先生在1964年主编并出版的《会计基础知识》教材中,就不建议使用“会计的阶级性”术语,而建议使用“会计的社会性”这一称谓。为此,在1964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中,先生并未使用“社会主义会计”的术语,代之以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的术语,再次淡化了会计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这一提法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都是适应的。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不断被充实,直至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在2002年《会计研究》第1期中发表题为《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的文章,倡议考虑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增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包括资本市场监管的一大基本特点。为此,在中国情境下,在确定会计目标的几个子内容——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会计如何提供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中,将不得不考虑国家宏观管理层面的因素。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和倡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的阶段性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与企业都可在不同层面上协调生产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是,毋庸置疑,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计划指导和行政法规的约束)亦可协调生产与配置资源,甚至在某些部门和领域(如金融、证券、国防和经济要害部门)中,宏观调控还承担着纠正资源错配的功能。因此,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着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及其规范。譬如,《会计法》是规范财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人员行为的基础法规,财政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承担着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角色,(www.xing528.com)

此外,先生认为(葛家澍,2002)“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可以促使我国的会计监管部门反思“国际会计趋同化背景下中国会计的特色问题”。毋庸置疑,会计的国际趋同是趋势,但趋同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或不容许存在差异,也不意味着消除差异,更不意味着忽视差异。给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中国情境的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仍与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譬如,正因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存在性及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抑制,因此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就不会也绝不可能存在西方公认会计原则中的一项准则——“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

正是基于上述,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会计界必须注意到制度环境特征,应从具体制度环境出发修改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完善信息披露的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