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前后,厦门大学会计学科正处于巅峰期和黄金时期。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在祖国东北(长春)就读理科(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间或从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乡那里听到对“厦大会计”的溢美和夸赞之词,以及如雷贯耳的3个会计大家的名字——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与常勋教授。尽管如此,最终促使我决定报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生的原因有四:第一,在经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短暂豪情后,我意识到我可能在数学研究方面并无“天赋”,一旦接受“推免”,就读数学系研究生,可能会浪费宝贵的“保送”名额。第二,“贫穷限制了我的理想”!1993年前后,会计教师和从业人员的待遇开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来自农村,生存是当时的第一要务!第三,和我本科就读同一专业(1991级数学专业)的一位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致力于考取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硕士生,我从他那里了解到了厦门大学会计专业的优势和在国内会计界的地位,由此向往之。第四,1993年和1994年,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输送多位学生作为委培生,攻读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也使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判”。我生性不喜欢安逸,总是喜欢自我折腾。既然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最好,有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常勋教授等会计学大家,那我为何不报考呢?基于上述原因,在大三暑假后,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跨专业报考厦门大学会计专业的研究生。
也许,我人生的轨迹就在这一刻已悄然转变[1]。
我于1995年1月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吉林大学数学系考取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年,我几乎是以“压线”的方式考取了厦门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研究生——我的总分是327分,仅比教育部划定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总分线325分高2分;我的“会计学原理”考了56分,仅比划定的单科线55分高了1分[2]。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的作文题目为“Project Hope”(15分),而我在长春市图书馆进行备考时,曾针对这个主题进行过范文练习;政治科目的两道时事政治简答题(8分),也是和一位女同学一起拼车,在赶赴考场的过程中,和其讨论当年的时政要事,对其携带的考研辅导班复习资料匆匆一“瞥”,从而记得类似题目的答案要点。时至今日,我仍无法准确评估上述两件事情对我的影响——2分(1分)使多少考生折戟,却足以使我叩开了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大门!
随后,在硕士生与导师“双选”的过程中,我先后多次被多位老师“残忍”地拒绝,理由是我并非“科班出身”。可见,今天被热捧的“交叉学科”与“复合型知识结构”,在当年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出于其他原因,决定重新进行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双选。相似的是,我仍是尚未明确导师的学生;然而,不同的是,刘峰教授在1995年代表先生,直接“挑选”了我[3]。(www.xing528.com)
那一年,我21周岁,先生74周岁,年逾古稀,而且当年恰逢先生从教五十周年(1945—1995)[4]。
自此,一扇门于我面前缓缓打开,影响了我迄今为止的人生轨迹!
恩师素描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