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者角色是从领导者的心理满足和自我评价方式方面提出的领导者角色。从心理满足和业绩评价上看,领导者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成功,而应以他人的成功为成功,是一个能为下属的成功而喝彩的人。这是因为领导活动是群体行为,只有借助于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组织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领导者的成功寓于组织的成功或他人的成功之中。领导者只有善于给下属机会并及时对下属的成功给予激励,才能充分挖掘下属的潜能和调动其积极性,领导目标的实现才会具备前提条件。相反,如果领导者不能给下属提供成功的机会反而与之抢功,不能及时激励下属反而陶醉于对自己业绩的欣赏,就不会得到下属的支持与拥戴,领导活动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领导人才作为“鼓舞者”,应想尽一切办法将追随者个人需求的实现融于组织的发展中,将下属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将下属的失败看作自己的失败或过错,做一个为他人的成功而喝彩的领导者、一个善于激励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领导者,正所谓“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中国古代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就为后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众所周知,刘邦既无文才,又无武略,有人甚至称其为市井无赖。然而他却在与项羽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夺得了天下。对于这一点,不少人感到不可理解。晋代阮籍在登高凭吊古迹时,曾发出“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叹。但是,刘邦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从领导人才的角度看,他有着项羽完全不具备的领导才能,那就是擅于鼓舞和激励下属。(www.xing528.com)
公元前203年,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不能脱身。而韩信大军却凯歌高奏,大破楚军,斩杀楚的大将龙且,占领齐地,锐不可当。正待刘邦等待韩信救援时,韩信却并没有加急进攻楚军,解刘邦之围,而是派人给刘邦送信,请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信中说:“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使。”“假王”就是代理诸侯王的意思。热盼韩信解围的刘邦看到信时,对韩信不能及时救援有些不满,但刘邦以大局为重,不但满足了韩信想当代理齐王的愿望,而且激励力度更大,他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派遣张良为使者,赶赴韩信驻地传达旨意,不用当代理,一步到位,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大受鼓舞,怀着对刘邦的感恩心情,加快了攻楚的步伐,与彭越等分进合击,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战场局势,导演了兵陈垓下十面埋伏的历史活剧。刘邦正是因为担当了鼓舞者的角色,激发了众多将士的积极性,广揽贤才,才赢得了胜利。项羽则恰好相反,对有功之士不仅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奖赏,而且刚愎自用,多疑猜忌,对待将士忘功寻过,往往小过大罚。正所谓“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由此可见,领导人才只有真正承担起鼓舞者这一领导者角色,激发下属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职能,进而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