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晰战略思维的关键要素

明晰战略思维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略思维是各级领导人才,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战略思维的维度特征主要有三个。战略思维的展开,体现为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这种不确定性给战略思维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也对人的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战略思维的高度。认识战略思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效用结构,对于提高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的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种表述可能有些过激,但却从侧面表明战略思维对着眼全局的重要性。

明晰战略思维的关键要素

1.战略思维的内涵

“战略”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产生于人类的军事斗争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战略”一词被应用到公共管理当中。在西方,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语里就出现了“战略”这个词,意思是领兵打仗之术。在我国,公元3世纪末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就写了一本书叫《战略》,是最早直接以“战略”为书名研究战争作战来谋略问题的。可以说,“战略”一词人们长期运用,也都大意相同,但人们一直没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近代军事学家、被誉为西方“兵圣”的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才对战略做了确切的定义,即“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应用”。显然,这个定义是针对战争而言的,它是基于实现战争目的而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世界大战的复杂程度远非以往局部战争可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精神等因素对战争的渗透越来越深、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战略问题,西方战略理论中相继提出了超越军事战略之上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词汇。随之“战略”一词及其军事含义被泛化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战略的内涵也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而变得越来越广泛。

一般情况下,战略是与策略相对的,泛指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思维,就是指分析和解决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所运用的思考方式、方法。战略思维是各级领导人才,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2.战略思维的维度特征

战略思维是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全局性体现战略思维的宽度,长远性体现战略思维的长度,根本性体现战略思维的高度,从而形成战略思维的立体结构,体现了战略思维的时空。因此,战略思维的维度特征主要有三个。

一是战略思维的宽度。战略的宽度讲的是全局性。全局性,讲的是自觉从全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全局上思考,即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全局不好,局部受损,所以要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然而,抓全局不能不顾及局部,没有局部的全局是空的全局,但是只重局部就会失去全局视野,如何把握全局与局部关系就成为战略概念形成的方法论依据。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的。否则,战略就不成其为战略。另一方面,全局绝不是孤立的、空泛的、离开局部的,而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战略思维的展开,体现为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关系,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是战略思维的长度。战略思维的长度讲的是时间维度,即基于现在看未来的战略预见性。眼光的长远与否直接决定了领导者战略思维的高度,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什么叫看得远?常言道:“比别人多看出一步是高人,多看出十步是哲人,多看出百步是伟人。”比别人看得远,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战略总是对未来的安排或导向,同时又是基于现在而朝向未来的。战略思维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才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说法。时间维度的另一特殊性是不确定性。时间是最无情的,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比较确定的战略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会变得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给战略思维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也对人的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战略思维的高度。战略思维的高度讲的是战略思维的目的,也是战略思维的效能。任何一个具体的战略,都要有特定的目的与手段,建立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效能关系。在战略思维中,效能性就是通过目的和手段的优化,以及其关系的优化体现出来。当代一些战略家,如美国陆军学院的阿瑟·莱克上将甚至直接把战略概括为:战略=目的+途径+手段。认识战略思维具有目的与手段的效用结构,对于提高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的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3.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战略思维的三个维度特征决定了领导人才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应是着眼全局、科学预见、把握重点三个方面。

其一,着眼全局。

所谓着眼全局,就是要求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局上,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之中予以思考。

战略思维的切入点是从大看小。大就是系统、全局,小就是要素、局部。从大看小就是要放眼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毛泽东在《关于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任何一级首长,应当把自己的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上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问题或动作上。”[1]管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能否成立,依赖一个前提,就是战略是否正确,如果战略出现失误,细节就没有“决定”意义。有人说,“与战略无关的细节是陷阱,与细节无关的战略是圈套”。这种表述可能有些过激,但却从侧面表明战略思维对着眼全局的重要性。

要做到着眼大局,首先必须胸怀广阔。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2]没有广阔的胸怀,就没有宏大的视野。如何做到着眼大局?2016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指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就要时刻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其二,科学预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性是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才,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每下一步棋,都要想到后面两三步的棋,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就是说,他的本事在于“做一看二想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如果要等到某一重大战略问题表现得很突出时才去热切关注,而在其潜伏期、初始期没有充分的准备,一般是无法掌握主动权的”。(www.xing528.com)

战略思维的过程都属于对未来的思考,都是预想的东西。没有科学预见,就没有战略思维。那么,作为领导人才需要预见什么?首先,要预见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确立行动目标;其次,要预见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战略举措的落实;最后,预见具体实践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多做几手准备,进而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其三,把握重点。

荀子曰:“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握了重点就把握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何谓重点?就是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一般来说,重点有三类:一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它决定战略主攻方向,对全局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三是关键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从经济数量统计中发现一组有规律的数据: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的疾病;80%的交通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于20%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定律”“80/20定律”或“二八定律”。这一结论告诉我们:要分清主次,不要面面俱到;要摆脱众多纷纭的琐事和俗务,以最大精力去解决最重要的问题、重点问题。

“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一招棋活,全盘皆活。”领导人才运用战略思维,当然要统筹兼顾,但必须把握重点。

4.战略思维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破解难题、助推发展有着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有助于保持战略定力。

历史与现实领导活动实践表明: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素养,才能对道路方向保持高度自信、自觉,“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素养,才能做到不患得患失,不瞻前顾后,对于业已制定的大政方针延续稳定,“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素养,才能在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环境时,平心静气,该变则迅速变,不该变则坚决不变,“乱云飞渡仍从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就此习近平明确指出,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他还强调,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就迫切需要领导人才大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因为只有战略上看清楚,才能做到不为外界所惑,形成自己的判断;才能真正做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做到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即行稳致远

其二,有助于把握战略机遇。

保持战略定力解决的是大方向问题,这是起点,而能不能认识机遇、捕捉机遇、善用机遇,才是能不能获得主动、获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具有战略思维素质的领导人才,才能够主动去认识机遇。也就是说,把握战略机遇,需要以战略思维做支撑,深入研究和分析客观环境并作出科学判断:机遇有还是没有?在何时显现?会延续多长时间?进而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运用战略思维作出科学判断,并从大战略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谋划中国的发展,认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维护、用好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抛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出实行多元开放以及建设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用共赢思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协商完善全球治理秩序。

当下,提高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有助于防控战略风险。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既往政策消化期,新旧矛盾交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三是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之发生变化;四是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风险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和更深刻的影响传递到国内。各种风险往往复合交织而形成一个风险复合体。

面对如此诸多的各种风险,如果没有战略思维能力做支撑,就会无动于衷或视而不见。因此,2014年2月7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深化改革问题时,习近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为此,作为领导人才必须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3]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守住底线、管控好各种战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