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域戏的创生与发展,应首先了解西域戏产生的大文化背景,即它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时代与因缘际会中产生的。例如,当时的社会处于何种形态,文化之间的交往有何特征等。然而在所有背景当中,丝路文化背景尤其重要。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一大精神财产的遗留。其声名享誉中外,它在我国途经的距离长达7000余公里。然而,“丝绸之路”的名称最初却是由一位德国学者提出的,1877年,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报告》中说: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的时间里,中国和印度之间,把交易丝织品作为主要贸易对象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1]。
自此之后,这一概念开始被人们认可并广泛的流播开来。在说到丝绸之路的初始时期,历史上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他即是张骞。丝路的开通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的胜利果实。他首次到往西域是在建元二年,遭遇匈奴袭击,经历很长时间才得以重新返回自己的国都。张骞二次到往西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19年,他这次前往西域肩负着政治使命——防止乌孙倒戈匈奴,拉拢乌孙结盟汉朝中原政府。乌孙是在敦煌与新疆一带的游牧民族,其先辈被月氏击败,四处逃散。后来乌孙王子被匈奴人收养,长大成人后为匈奴人南征北战。第二次到往西域,张骞有着明确的政治任务,就是让乌孙人与汉朝联手,一同对付匈奴人,但并没有得到乌孙人的积极响应。
这是一次单纯的政治外交,但却意外的揭开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篇章。因为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内,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种观念从中国的远古神话中就可以看出,例如当时描写众神的都城所在时就写道: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2]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高如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3](www.xing528.com)
这些看似源于神话的描写,带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但它的确反映了远古先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所在即世界的最高点。他们通常有这样的认识,越高的地方越为神奇,登上第三层天,就可以成为神仙,登上第二层天,即能够呼风唤雨,登上第一层天可保长生不老,而仅仅凭借人的力量又无法登天,所以人们想象出神话中的“天柱”“天梯”来帮助人们实现此种登天的愿望。类似的此种愿景表现在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我国国家名称中国就由此而起。
所以说,张骞两次到往西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第一次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篇章,打破了中国自我中心的狭隘意识。中国开始与自身外的其他文明有所接触,开始和西方文明发生交流。此后,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所改变,并且这一改变明显而且重大。这一现象到了我国唐代时更加明显,人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变得更为开阔,从这一点上说,它实质上带来了国人思想认识上的超越,突破了以往禁锢、封闭的思想观念,国人与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人们展开了友好交流。
“丝绸之路”所具有的这一称呼,即是因为在这条贯通中西的交通大动脉形成以后,我国的特产开始向外输出,而其中以“蚕丝”最负盛名。我国的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这一技术,将蚕吐出的丝制成丝绸,而后再输送西方各国,如阿拉伯、印度等地。因此在当时,中国被西方人称为Seres,即“丝国”的意思。[4]为了精致、美丽的丝绸,西方各国商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竞相购买,带回国之后,也广受国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同样我国人民也纷纷克服种种困难,从长安出发,将丝织品带出国门,传播到海外。因此,从中国长安出发,向西到印度、波斯等地逐渐被开辟出一条商路,这就是“丝绸之路”。
通过这条兴盛的商路,新疆、敦煌等地的文化也逐渐向外传播,同时其他地区的文化也被我国商人借鉴吸收,传入中国。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我国西域地区戏剧的生成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印度传入的歌舞与宗教的影响。印度是一个歌舞之乡,而我国西域人民恰好同样能歌善舞。因此,基于共同爱好上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更容易进行。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上的西域文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文化背景:一点原因在于,来自东方的文明使其发生某些改变,中原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策略直接影响了西域地区的文明进程;另一方面西域地区以西各国的民族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西域,重新解构着该地的文化元素。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探讨我国西域戏剧生成的丝路文化大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