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民族的游艺民俗风情优美多样

其他民族的游艺民俗风情优美多样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蒙古族的游艺民俗1.赛马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二)朝鲜族的游艺民俗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以来陆续从邻国朝鲜迁徙过来的,现有人口192万,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以吉林省居多。它是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广大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戏剧。

其他民族的游艺民俗风情优美多样

(一)蒙古族游艺民俗

1.赛马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他们不但长于骑马,也善于养马,多有善奔的良马。因此,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赛马。牧民们在路上或草原上相见,常常是策马加鞭跑上几里,比比谁的骑术高、谁的马匹好。每年的敖包祭和那达慕大会,必有赛马的内容。比赛时,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骑手们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马尾上系着彩带,在统一的组织下进行比赛。比赛一是比速度,即比骑手的骑技、胆量和马的体力,以先达目的地为胜;二是“压走马”,即比赛稳与快,蒙语称为“教饶”,要求骑手驭马只能“小跑”,不能“失腿”。赛马的胜利者获重奖,得银马鞍或一匹良马,还被人们视为英雄

2.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民间经常性的竞技娱乐活动。许多人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这种游戏。平时在大草原上,朋友之间即可随时玩耍,互相切磋技艺。每年的敖包祭和那达慕大会必有摔跤比赛。蒙古语称摔跤为“巴林勒都”。摔跤手多是各个部落或村屯选拔出来的。他们有“巨象般的身体”、“雄狮般的力气”、“老虎般的凶猛”。上身穿着无领短袖、坦胸露臂的“昭得勒”(摔跤服),下身穿着肥大的白裤,外面又套有绣着花纹的肥大彩裤,脚穿绣有吉祥饰物的长筒皮靴,威武雄壮。比赛即将开始时,赛手张开双臂,跳跃着入场。双方施礼后开始比赛。比赛不仅赛力气,也赛技巧,只有力技兼佳者才能取胜。比赛时观者如堵,助威声雷动。胜利者被誉为“纳钦”,即“雄鹰”,并得到厚重的奖品。

(二)朝鲜族的游艺民俗

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以来陆续从邻国朝鲜迁徙过来的,现有人口192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以吉林省居多。

1.歌舞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被称为“歌舞的民族”。每当节日来临,到处可以听到伽倻琴和洞箫的优美乐声和歌声。朝鲜族的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亮的特点。其舞蹈多是在长鼓的伴奏下,人们踩着节奏高歌,翩翩起舞。歌舞娱乐,不仅青年男女爱好,就连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也常常载歌载舞。朝鲜族人家,就是平日里喝酒至兴奋之时,也会在炕上唱着《桔梗谣》之类的小调,击掌为拍,抖肩曲臂跳起舞来。朝鲜族的传统舞蹈以长鼓舞和农乐舞极具民族特点。

长鼓是朝鲜族传统的民间乐器。长鼓舞多是由女子表演,舞者把长鼓悬挂在身前,右手执细竹鞭击鼓,左手拍鼓面为节奏,边击边舞,姿态优美,节奏感强。农乐舞是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舞者手持“法鼓”(小鼓),头戴象帽,帽上系一条长长的象尾(长纸条或绢绸带)。舞至高潮时,一面击鼓一面抖动身体,并甩动头部,使“象尾”绕头、绕身体旋转,全舞由慢至快,欢腾活跃,充满活力,表现出农民劳动和丰收的快乐。

2.压跳板

压跳板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和富有民族特点的竞技游戏。跳板类似跷跷板,用木架支住一块长木板的中心,两人对立两端,轮流用脚踏板,使身体随木板起降上下起落。在节假日里,妇女们身穿彩裙,踏上跳板,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彩裙和飘带随着有节奏的踏跳,如同花朵和彩云上下飘动,极为好看。其比赛有的赛高度,有的赛技巧,以高难度动作获胜。

(三)藏族的游艺民俗

藏族是一个感情奔放的民族,男女老幼、僧官平民都喜欢歌舞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格萨尔仲谐”、“果谐”和“阿吉拉姆”最为闻名。

1.格萨尔仲谐(www.xing528.com)

藏语“仲”即“讲故事”,“谐”即是“唱歌”。格萨尔是传说中由天神转世能呼风唤雨、降妖除魔、为民除害、威震四方的雄狮大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自公元11世纪以来创作的民间故事,有1500万字,共36部,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近千年来一直在藏族和蒙古族民间以说唱的形式流传,说书艺人边说边唱,讲述英雄的故事,歌颂英雄的业绩。牧民们有时要几年才能听完,同时他们也为其他人讲述。格萨尔是藏族人人皆知的英雄。

2.果谐

“果谐”为藏语,即“圆圈舞”。藏族的舞蹈很多,圆圈舞几乎是全藏族人都会跳的舞蹈。“果谐”有的地区又叫做“锅庄”。因为它最早是围绕火塘跳舞而得名。跳“果谐”,人数不限、场地不限,不用伴奏,也不用化妆。跳舞时,男人一排、女人一排,手挽手、臂连臂,围成圆圈,以足踏地为拍节,边唱边舞。舞到高潮时,舞者发出“休休休”、“曲曲曲”的呼喊声。往往是绕着火堆从日落跳到天明。“果谐”舞纯朴自然,当是藏族的先民们火崇拜、祭祀火神的歌舞。

3.阿吉拉姆

藏语,其意为“仙女大姐”,转意为藏戏。据说15世纪初,后藏僧人汤东杰布为募捐营造铁索桥,将七个美丽聪明、能歌善舞的姑娘组织起来,自编自导演出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进行募捐,就是最初的“藏戏”。它是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广大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戏剧。它的特点是:演出时皆戴面具。有白色的面具、蓝色的面具之分,前者称为“旧派”,后者称为“新派”。从面具的造型、色调上区别人物的善恶忠奸。演员上场时,有打击乐器伴奏,演员随节奏起舞。演唱时,后台演员帮腔,旁边有专人用快板将剧情发展向观众介绍。藏戏唱腔有20余种,演出的时间可长可短。传统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等。

(四)维吾尔族的游艺民俗

1.音乐

渊源于龟兹乐的传统的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木卡姆为维吾尔语,意为歌舞),是公元16世纪在广泛收集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歌曲舞蹈汇集。包括170多首曲牌和72乐曲,曲调内容丰富,歌词多为著名的诗歌民谣、民间叙事诗,被称为维吾尔族人民数个世纪的音乐舞蹈的史诗。

维吾尔族的乐器种类很多,吹奏乐器有“乃依”(木笛)、长喇叭、唢呐巴拉曼等,拉弦乐器有“萨它尔”、“艾捷克”等,弹拨乐器有“独他尔”、“弹布尔”、“热瓦甫”等,打击乐器有“达甫”(手鼓)、“纳额拉”(铁鼓)、“萨巴依”(撞击乐器)等。维吾尔族的乐器,富有民族特色,在表现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乐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舞蹈

维吾尔族素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中原。其民间舞蹈,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颈部的左右移动、头部的摇摆、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立腰、跪腿、旋转等姿态,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蹈轻盈畅快、独具特色。“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行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的喜爱。“赛乃姆”非常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求,舞者即兴表演,只要合上音乐拍节即可。可以一人舞、二人舞,也可多人同舞。当音乐舞蹈进入高潮时,人们高声呼喊“凯那!”“巴力卡勒拉!”(即“加油”“太好了”之意),把歌舞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五)苗族的游艺民俗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唱歌基本不用道具,不用伴奏,都是以苗族的方言和不同的曲调进行演唱。芦笙与芦笙舞是苗族最具民族特点的乐器歌舞。

芦笙是一种管簧乐器,它的样式较多。一般是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长方形木斗或葫芦内。小芦笙管长八九寸,大芦笙管长一二尺不等。每管一音,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芦笙是苗族自古相传的乐器。传说古代苗族有一个乐师名叫赵巴脸,他仿效鸟叫的声音用毛竹造出了苗家第一支芦笙,又将鸟叫的六种声音组合变化,编成120首曲子。芦笙奏出的曲调悠长婉转,极具感染力,苗族人在喜庆的日子里,常常欢跳以芦笙伴奏的芦笙舞。演出时,吹芦笙的小伙子们弯腰拐脚,左右摇晃,奏出动人的笙歌,边走边舞。姑娘们随着铜鼓、木鼓的拍节翩翩起舞,众人可以在旁边助兴,也可以下场随舞。跳舞的姑娘一边跳舞,一边打量吹笙的小伙子们,看中的即走上前去给他系上一条彩带。笙歌吹得好的,往往得到的彩带较多,他可以从中选一个自己最满意的姑娘结成情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