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民族的工艺美术民俗文化探索

其他民族的工艺美术民俗文化探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藏族的工艺美术民俗藏族的工艺美术以“唐卡”、酥油花、藏刀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二)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习俗1.花毡与地毯花毡与地毯是维吾尔族人的家庭日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新疆各地均产地毯,以和田产的最为有名,以其毛质优、工艺好、图案新颖而受到维吾尔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喜欢。(三)苗族的工艺美术民俗1.银器苗族习俗最喜爱佩戴银饰。

其他民族的工艺美术民俗文化探索

(一)藏族的工艺美术民俗

藏族的工艺美术以“唐卡”、酥油花、藏刀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

1.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是藏族传统的卷轴画,多是由民间艺人、画匠、画师所创作。唐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唐卡的种类和质地多种多样,多数是绘制在纸上或布面上,还有刺绣、织锦、贴花而成的唐卡。这种唐卡还往往将珍珠宝石等用金银丝缀于其间,金彩辉煌,主要是贵族、寺院享用。还有的是将画好的唐卡刻成雕版,用墨印在绢或细布上,再着色装裱而成,各有特色。唐卡艺术既受来自尼泊尔的“西天梵像”技法的影响,又吸取了汉族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藏族人看来,绘制唐卡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但要选择吉日,绘画画师还要口诵经文。唐卡主要是反映藏传佛教为主体的宗教画,多是表现佛、菩萨的形象和故事。还有一些是以表现藏族历史为题材的绘画,并加以文字说明。唐卡为藏族各阶层人所珍爱,社会上层人物大多都珍藏着价值不菲的唐卡,一般贫民百姓也常常请画师绘制,挂在家中,用以供奉。寺院、僧舍也都悬挂唐卡,也是用以供奉。唐卡不仅仅是宗教画,它更是藏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2.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族人的一种油雕艺术品。它是用酥油为基本原料,糅合各色石质矿物染料雕塑成各种花卉、鸟兽、人物、亭台楼阁等。酥油花的创作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学佛成功后,为了表达对佛的敬仰,在拉萨给释迦牟尼佛像头献冠、披肩的同时,还同时献了自制的酥油花。因为宗喀巴诞生于青海塔尔寺,酥油花不久就传到了塔尔寺。所以有“酥油花始于拉萨,兴于塔尔寺”之说。塔尔寺的酥油花数百年来名闻遐迩,其雕塑的各种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内容丰富,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与花灯同时展出。西藏、甘肃、四川及青海各地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及其他的佛教信徒不远千里而来,观赏风姿多彩的酥油花。

3.藏刀

藏刀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而且极为普及的用具,其他民族的人对此有着生动的描述:“人人揣木碗,个个佩腰刀”。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藏族民众的习俗。刀对藏族民众来说,既是餐具,吃手把羊肉时用来割、剔;又是工具,用来杀羊、剥皮,割断绳索等等;还可以用做武器,用来对付狼等凶猛野兽。因此,有些藏刀做工十分精致,器形多样,大小直弯,应有尽有。而刀柄、刀鞘则更是精美。刀柄有木制、骨制、角制,现在又有有机玻璃制的,刻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镶嵌松石、宝石或玛瑙;刀鞘有木制、铁皮制或皮制,两端饰以铜箍或银箍。藏刀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十分美观,是令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的精美工艺品。千百年来,藏刀不仅为藏族民众所喜欢,也为其他各民族所珍爱,能收藏一把藏刀是人们的一大快事。

(二)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习俗

1.花毡与地毯

花毡与地毯是维吾尔族人的家庭日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魏书·西域传》中说康居国出产“锦毡”,锦毡即镶杂色的花毡。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诗中有“扬眉动月踏花毡”,说明当时的花毡被西域各族人民所广泛使用,已经用做铺垫舞台。唐代以后称为“花毡”,一直沿用至今。花毡是用白色或黑色的羊毛擀制而成,有贴毛、印花、贴布绣花等三大类。贴毛花毡是以白色或黑色羊毛为底毡,加入其他染色的毛或绵构成图案,同时擀制而成;印花毛毡的图案是用木模印制上的;贴布绣花毛毡是将彩布先剪成各式图案,之后摆好缝制而成。花毡的种类花样繁多、工艺精美,常用于宗教圣龛的装饰和家庭装饰。

维吾尔族的地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据说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由和阗一名叫阿克西凡的工匠首创。他将技艺传于后人,遂有织毯习俗。地毯集绘画、雕刻编制、刺绣、印染等技艺于一体。多是由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制作,主要原料是优质的新疆细羊毛。

地毯种类繁多、图案富丽、色泽鲜艳、质地细密,毯面平泽光滑,毯板挺直柔和,经久耐用。其图案花纹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以花纹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主体花纹为石榴树或石榴的称为“石榴地毯”;主体花纹为并列圣龛,周围又有月牙、星星的叫“圣龛图地毯”等等。除地毯之外,还有壁毯,挂在墙上以供欣赏。“圣龛图”常常是壁毯的图案。新疆各地均产地毯,以和田产的最为有名,以其毛质优、工艺好、图案新颖而受到维吾尔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喜欢。中亚、西方的一些国家对新疆产的地毯、壁毯也非常喜爱,千百年来一直是交易购买的货物。

2.艾德来斯与镂版单色印花

艾德来斯是维吾尔族民间工匠生产的一种双面丝织品,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用它做裙子。它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先按图案在经线上扎结进行染色。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形成自然的色晕,织出的艾德来斯会显出犹如干笔搓刷出的参差不齐的花纹。花纹由深到浅,自然活泼,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差过渡面,形成色彩绚烂富有变化的图案。传统的艾德来斯因产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和田、洛甫产的讲求黑白效果,图案形象粗犷奔放,配色多采用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克什、莎车产的以色彩鲜艳而著称。多是采用平行排列的对称条形图案,常用宝石蓝、翠绿、桃红、杏黄等颜色,由于颜色反差较大,显得五彩缤纷、光华夺目。

维吾尔族民间传统的镂版单色印染花布的工艺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是先将各种图刻成镂版,之后将镂版置于白布之上,用灰浆涂抹,之后去掉镂版。待印在布上的灰浆干后,将布浸在蓝靛草染液中,取出晾干,去掉灰浆,即呈现出蓝白相间的印花来。花布花纹结构严谨,主次分明,色彩协调,是维吾尔族人家喜爱的装饰与实用的工艺品。(www.xing528.com)

3.美术

维吾尔族的美术形式,是古老的传统图案与伊斯兰教文化的结合与统一。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因此美术只着重于图案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家庭装饰还是寺院装饰,其墙壁、屋顶、房檐、廊柱及室内的家具、地毯、饰布等图案多是各种条形花纹、几何花纹、各类花草植物,鲜艳明快,具有强烈感染力。这一美术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之中。

(三)苗族的工艺美术民俗

1.银器

苗族习俗最喜爱佩戴银饰。据《旧唐书》记载,唐代时苗人首领谢元深入朝进贡时的装束是“金银络额”。唐代刘禹锡诗中有“银钏金钗来灵水”之句,指的就是今湖南一带包括苗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服饰。苗人爱饰银之俗至明清时更加盛行。清人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中记载镇远府苗族女子:“银花饰首,耳垂大环,项戴银圈,以多者为富。”时至今日,苗族喜尚银饰风气仍然不减。苗族妇女有全衣以银为饰的衣服,称为“银衣”;有传统的“银冠”,刻有精美花纹、作为头饰的“银碗”、银发箍、银项圈等等。

银饰是苗族女子平时、节日都不可缺少的饰物。苗族餐具及其他用具也多是以银制作或以银为饰。因此苗族的银器制造是其由来已久的传统工艺。因为银的质地较软,多是用锤、鼓、雕刻、缠包、镶嵌等工艺技术加工而成工艺品,造型美观,常常是配套打造。其佩戴以多者为富,以沉重宽厚为美。

2.蜡染

苗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宋代时苗族人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苗族人喜尚蓝色和绿色,所以其蜡染主要色调以蓝色居多。苗族的蜡染古代称为“点蜡幔”,是家庭手工业,妇女几乎人人都会蜡染,只不过技艺高低不同罢了。

蜡染的方法是:先按所构想的图案,用蜡刀(圆形铜片)蘸蜡汁作画于布面,然后放入蓝靛缸中渗泡。之后煮去蜡汁,原来有蜡的地方呈白色,无蜡的地方是蓝色,形成各种蓝底白花的图案。其图案多是各类花、鸟、鱼、蝙蝠或各种几何图形。

蜡染色调和图案古朴,抽象的点、线、块、面变化多端,简便的工艺、神奇的效果,令人惊叹叫绝。其物品有床单、被面、门帘、桌布、衣衫、壁挂等等。现在已经成为那些追求古朴、追求民族特色的国内外人士喜欢的日用品和纪念品。

3.刺绣与挑花

苗族的刺绣称为“苗绣”,是苗族的传统工艺。其绣法多达十余种,其中的辫绣、绉绣、卷绣是苗族所特有的绣法。其效果浑厚沉重、粗犷古朴,似如浮雕,有立体感。多以鱼、虾、鸟、蛙、蝶、花为图案。其“雄衣”则多是以龙、虎、狮、象等凶猛庞大之兽为图案。苗绣的配色瑰丽多姿,简练概括,独具魅力。

苗族妇女的挑花工艺堪称为一种高超的抽象的工艺。它依据布纹的取向来设计画案,具体操作时要数纱下针,不能错位。构图简练,抽象概括,各种花、鸟、鱼、虫、兽,悉能寥寥数针挑刺而成。挑花一般都用白布或浅蓝色布做底,色调和谐鲜明、朴素大方,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四)壮族的工艺美术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