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的工艺美术民俗之魅力

汉族的工艺美术民俗之魅力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千年来,汉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其中的工艺美术品更是绚丽无比的奇葩。玉是国家间、贵族间交往必不可少的礼物。因此,汉族的玉雕工艺品最为精美,最有民族特色。以汉民族为主的数千年古代玉雕,被世界各国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紫砂陶茗壶,是汉族传统名陶中的精品。因此,织绣是汉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工艺。品种达几十种之多,形成南京、杭州、苏州、成都等产地的不同艺术特色。

汉族的工艺美术民俗之魅力

数千年来,汉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其中的工艺美术品更是绚丽无比的奇葩

(一)玉雕

考古发掘看,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玉国。由于玉质地温润细腻、色泽晶莹洁美,因而受到人们的珍爱。自古华夏族始,汉族及其先民们就把玉视为神秘、珍贵的宝物。其爱玉、用玉的习俗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1976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新石器遗址中,就出土了一些玉制的璜、玦、筀、管、珠坠等佩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雕刻品。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玉不仅是神物,是祭祀天地、祖宗、诸神的必需祭品,同时还是象征权势、财富的圣物。贵族佩玉、用玉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玉被誉有君子(统治阶级)的品格。玉是国家间、贵族间交往必不可少的礼物。因此,在古代中国,“玉”成为一切美善事物的代名词。最美好的食物称为“玉食”,最美好的酒称为“玉液”,最美好的衣服称为“玉衣”等等;尊称他人也多冠以“玉”字,如尊称他人之女为“玉女”,他人的书信为“玉札”,他人的言词为“玉音”等等;人间最高统治者皇帝,其印用玉制作,称为“玉玺”;地位最高的神称“玉皇大帝”,简称“玉帝”。可见汉族是一个最爱玉、崇玉的民族。因此,汉族的玉雕工艺品最为精美,最有民族特色。在众多的玉石中,以产于新疆和田县的“和田玉”质地最佳,被誉为“玉中之精英”。尤其是白色的“羊脂玉”,色质洁白,滑润如羊脂,为和田玉之冠。

我国古代的玉雕精品以“和氏璧”最为著名,它产于楚国的荆山,琢璞于楚文王,战国时各国为争夺它而产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它制成“传国玺”,至后唐时(936年)下落不明,辗转相传约1700年。明清是我国玉雕艺术发展繁荣时期,其工艺水平、品种及产量都超过前代,尤其是乾隆时期,是玉雕史上的高峰。在民间玉雕风俗大兴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玉雕精品,尤其以玉山“大禹治水图”为最。它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00多公斤,历时十余年雕成,为古代玉雕之冠。以汉民族为主的数千年古代玉雕,被世界各国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二)陶瓷

陶瓷是汉族从古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

我国古代的陶器已经有一万年之久的历史。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制陶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仰韶文化的彩陶、黑陶都堪称是精美的艺术品。唐代的“唐三彩”以优美的造型、靓丽的釉彩、高超的烧制艺术把古代的制陶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今这古老的工艺又焕发了青春,琳琅满目的唐三彩工艺品深受中外各界人群的喜爱。

紫砂陶茗壶,是汉族传统名陶中的精品。传说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隐居今江苏宜兴后而创制的,宜兴至今仍被誉为“陶都”。宜兴的紫砂茗壶,不仅造型别致清雅,色泽天然古朴,工艺卓绝,而且具有独特实用价值。泡茶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三伏天也隔夜不馊。更奇妙的是,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越发光润古雅,泡出的茶味道更加浓郁,故自北宋以来就久享盛誉,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赞。

我国古代的瓷器闻名于世界,有“瓷之国”之称。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经秦汉隋唐进入繁荣时期。唐代的青瓷,尤其是越窑(今浙江余姚县)的产品,最负盛名,畅销国内外。白瓷以邢窑和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所产者为上品,有“声如哀玉”,色“胜霜雪”之誉。宋代的瓷器制造业发展更快,出现了独具风格的瓷窑体系。在遍地民窑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官窑”,专为皇宫烧制精品瓷器。元代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器制造中心,有“瓷都”之称。尤其以烧制“青花瓷”著称。

青花瓷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青花瓷是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花纹,再上无色透明釉,然后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颜色稳定,永不褪色。民间的青花瓷器,花纹粗放不羁,清新朴素,自然流畅。其简洁写意式的艺术风格与官窑青花的精细、呆板迥然不同,生气盎然。流行最广的是“青花鱼盘”,白底蓝色,线条飞舞,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三)织绣(www.xing528.com)

男耕女织是汉族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纺织是每个妇女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因此,织绣是汉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工艺。绸缎等各种丝织品,不仅是衣料,也是精美的工艺品。我国是丝绸古国,自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后,我国历朝历代的丝绸就闻名于世界各地,被各国王公贵族视为珍宝。

汉族的先民们早在父系氏族公社的黄帝时期就已经养蚕织帛。商周时期已能够织出各种几何形图案,并掌握染色技术。战国时期,各国的丝织工艺发展更快,各国皆有自己的风格。所谓“齐纨晋缟”、“冠带衣天下”就是指今天山东一带丝绸工艺的盛况。唐代时,除了官办的“织染署”外,民间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其丝织工艺与前代相比有重大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花卉、鸟兽等成为丝织品的图案。白居易有一首《缭绫》诗,描绘当时丝织品缭绫称:“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花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色泽如月光下的瀑布,花色如雪拢烟雾,极白又极轻柔,真切的实物与誉美的诗句,都反映了唐代织工、染工的高超技艺。清代康雍乾时期,纺织工艺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松江、上海等县,几乎“家家纺织”,无锡竟是“不分男女,全织布纺花,别无他务”。品种达几十种之多,形成南京、杭州、苏州、成都等产地的不同艺术特色。

刺绣工艺是与纺织工艺相伴生的。早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礼服共有日、月等12种图案,其中有六种是彩绘、六种是刺绣,即所谓“衣绘而裳绣”,这种礼服一直延续到清末。它是以针引彩线,刺绣各种图案于织物上的一种工艺,是汉族历代妇女的女红之一。唐宋之时,刺绣的技艺盛行,凡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均可成绣。杜甫《水至》诗:“刺绣五纹添丝线,吹葭六琯动飞灰”。明清时,刺绣工艺更加普及,创造许多新针法,并开始用于家庭生活用的边饰及各种陈设品。绣品图案多姿多彩,色调鲜艳明快,纹理层次分明。湖南的湘绣、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各有特点,称为“四大名绣”,享有国际盛誉。

(四)民间绘画与版画

民间绘画的概念是与宫廷绘画、文人画、院体画相对而言的,泛指下层民众自作、自享、自用的美术形式,是典型的民俗画。民间绘画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岩画、陶器上的彩绘是最早的民俗画。民间的民俗画多见于墙头画、家具画、建筑彩画等等。其中尤以年画最具代表性。

年画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盛行于广大农村,因其在新年春节)张贴,所以称为年画。年画始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门神画。《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门神就是春节张贴的年画。唐代时,因为秦琼、尉迟敬德为唐太宗守门,邪鬼不敢进,所以从此以后,门神画就变成了秦琼、尉迟敬德,流传至今。至迟到北宋时,以木板雕刻、套色印刷的年画就已普遍流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民间木版年画达到新高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南,其年画创始于明末崇祯年间。这一带村镇,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都善丹青”,盛风成俗,历三百余年。

各地年画虽然风格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第一,内容种类比较统一。题材多是以五谷丰登、多子多福、胖娃鲤鱼、百鸟朝凤、鹿鹤同春等吉祥画为主,此外还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杨家将》、《白蛇传》等。其形式有单幅、连环、门神、灶神、斗方、横批等。第二,画技古拙。民间刻板年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不讲求解剖、比例、结构等写实手法,而多用夸张、变形等方法,突出形象的生动性、典型性,显示民间艺术的朴实美。第三,色彩鲜艳。除用黑线勾勒形象外,几乎全是红、黄、绿、蓝等强烈的对比色,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五)剪纸

剪纸古称“剪彩”,俗称“铰花”。它是汉族的传统民间工艺,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很早。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可知最迟在南朝时就已盛行剪纸,不仅用来装饰房屋,还用来做头饰。宋代时,民间剪纸之俗盛行。剪纸作品应用范围很广,礼品点缀,窗花制作,巫师剪“龙虎旗”驱邪,吉州瓷器将剪纸贴印在瓷坯上烧制瓷器。特别是在元宵节时,还将各种剪纸贴在走马灯上,如同一年一度的大型“剪纸展”。各地都有许多技艺卓群的高手。汴梁(今开封市)有个叫俞敬之的,能剪出各家字体的字,酷似逼真。更有一少年,能在袖中剪字及各种花卉,独擅一时之誉。清代时,民间剪纸进入宫廷。皇帝大婚,坤宁宫贴有剪纸的双“喜”字、龙凤花团及各种角花,作为吉祥装饰。陕西延安剪纸历史悠久,许多人都会剪纸之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艺美术家力群、陈叔亮等人深入民间学习剪纸,并且创造出了一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与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剪纸艺术增添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建国后,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充分重视,创作更加繁荣。中国剪纸艺术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